原标题: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2018年,梵净山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征,申遗成功。
自此,贵州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9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梵净山世界遗产颁发证书的那天,世界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有些激动。
对于梵净山保护之路的艰辛,他有太深刻的记忆。
“早在1978年,贵州就建立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务林人拿着皮尺,一点点勘察、记录、手绘。”
“用了13年,直到1991年,才确定了保护区的范围、边界及林权。”
40年,贵州致力保护的,不仅仅是梵净山。
40年,贵州要守护的,是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
40年,坚守,更需要勇气。
贵州,为什么要保护绿水青山?
——“因为绿水青山是贵州走向世界的珍贵名片。”国家林草局保护司司长杨超说。
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茂兰;
世界最大面积野韭菜花带——韭菜坪;
世界最大天然花园——百里杜鹃;
中国丹霞——赤水。
……
绿水青山,让世界认识了贵州。
绿水青山,更让世界记住了贵州。
——“因为绿水青山让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国家林草局驻贵阳专员办专员李天送说。
加快“赶”的脚步。
不要毁林毁草开荒,不要玉米种到山顶,不要石漠化不要泥石流;要退耕还林还草,要调整产业结构,要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转”的步伐。
不要高耗能高投入,不要先污染后治理,不要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要设立生态红线,要把住绿色门槛,要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加快“干”的节奏。
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创造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因为绿水青山是贵州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封加平说。
建设绿水青山,让贵州的经济效益持续优化——
仅2018年暑期,贵州就接待游客2.14亿人次,同比增长30.4%;实现旅游总收入逾2436亿元,同比增长33.6%。
“山地公园省”让大量游客慕名前来。百姓从“为山而苦”变为“以山为傲”。
依靠绿水青山,让贵州的新兴动能持续壮大——
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金融试验区……贵州成为中国西部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省份之一。
正如马云所说,“贵州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力发展数据产业,这实际上保护了绿水青山,我相信贵州是未来中国最有意义、最富有的地方之一。”
保护绿水青山,让贵州地区吸引力持续增强——
高质量的发展,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吸引更多发展要素。
乡村外出者的回归会愈加增多;
战略投资者的目光会多加青睐;
高科技人才的选择会更加坚定。
那么,对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的贵州而言,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
答案只有一个: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仍是首要任务——
五级干部带头义务植树,四年时间全省5372.25万人次参与,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2144万株;
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975万亩,消灭所有宜林荒山荒地;
县乡村造林绿化行动、“大战100天,造林千万亩”行动……贵州森林覆盖率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
深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到2020年,贵州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0%以上。
大力度推进资源保护仍是核心目标——
发布《贵州生态保护红线》,45900.7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成各类型自然保护区113个,其中国家级11 处、省级8处,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个;
启动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四年来,发现各类涉林案件2.96万起,查处2.83万起,罚款8亿余元;
保护,让贵州成为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1053种有脊椎动物、8400余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成为了天然物种基因库。
大声势建设森林城市仍是重要手段——
出台《贵州省森林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8—2025年)》;
到2020年,建成10个国家森林城市、60个省级森林城市、100个森林乡镇、1000个森林村寨、10000户森林人家;
建设贯通全省的森林步道,让人类走进森林、贴近自然、享受生态;
打造各类生态家园,探索建设现代林业生态智能综合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
大投入决胜脱贫攻坚仍是根本目的——
打好林业脱贫攻坚战,不让老百姓过“守山望山”的穷日子。进一步释放林业生产力,把林业生态资源变成绿色经济财富。
到2020年,要通过生态扶贫助推全省30万以上贫困户、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贵州,要保护绿水青山,因为那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贵州,要保护绿水青山,因为那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贵州,要保护绿水青山,因为那是展现多彩贵州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保住了绿水青山,贵州,就赢得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方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