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良举脱贫了。
他是毕节市大方县大田村的生态护林员。每年1万元的固定补助,林下又种了6亩天麻,至少又有5000元的收益。
牛福香脱贫了。
她是六盘水市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村民。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她把家里8亩地入股刺梨产业园区,1.2万元的工程补助,每年还有3200元的土地保底分红和8000多元的务工收入。
莫用滚脱贫了。
他家在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联山湾村。依托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小七孔景区的提质扩容,他把自家房子改成农家乐,每年旅游接待收入至少3万元。
他们,曾经是贫困户。现在是贵州5万名生态护林员中的一员,是贵州70万发展林业种养产业的农民之一,是贵州40万靠着良好生态资源谋发展的百姓之一……
改变命运的同时,他们愈发坚信,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发展的命脉。
“绿水青山永远是老百姓的绿水青山,我们林业部门要做的,是引导、帮助他们,依靠绿水青山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平说。
更加聚焦责任。
目前贵州尚有280万贫困人口,广大林区也是贫困程度极深的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省林业系统最大的政治任务;以生态扶贫为主攻方向,实现“山上满绿、林下生金”,是全省林业系统首要的目标任务。
更加勇于担当。
按照《贵州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7—2020年)》,贵州将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建设、森林资源利用等林业扶贫工程,到2020年助推全省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更加切实作为。
2017年,全省林业建设总资金为75亿元,其中82%以上的资金投入安排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36亿元转化为农民的劳务收入。
2017年,全省林业通过补偿(补助)、营造林工程建设、生态护林员政策、森林管护、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与康养服务等,使406.87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获得林业劳务及补助(补偿)等收益1191元。
贵州林业,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林业不仅是大生态战略行动的主阵地,更是大扶贫战略行动的主力军。
在持续带动脱贫的同时,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林业正在迸发的“革新”的力量。
这是生产方式的“革新”——
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以前,百姓毁林开荒,90%以上的垦殖率,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调、泥石流频发。
现在,一半以上的田土退耕还林,以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为主导产业,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8.6%提高到2017年的71.4%,这里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亦从1680元增加到9280元。
从毁林开荒的“靠山吃山”,到生态优先的“靠山吃山”,贵州林业,正在全面融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发展模式的“革新”——
变“死资源”为“活资产”。
林业“三变”,六盘水市盘州市妥乐村村民把1450棵古银杏树作为资产入股景区公司,门票收入的9%作分红资金归村民,2017年,125户277人获得分红23.8万元,户均1904元;林权变现,黔南州罗甸县为黄花梨等珍贵林木办理单株活立木林权不动产登记证,林权交易盘活金融资本,2017年7256位村民获得首批分红1000万。
变“长投资”为“短收益”。
遵义市赤水市,“五林”经济激活林上、林中、林下、林内、林外全产业链。“山上栽竹”85万亩商品竹林夯实竹建材、竹家具、竹造纸、竹工艺等产业基础,“林中种药”9.1万亩金钗石斛借石生金,“林下养鸡”年出栏730万羽乌骨鸡带富农民,“林内旅游”瀑布、漂流、竹海构建全域发展格局,“林外康养”天鹅堡、天岛湖等生态休闲度假区不断升级。发展生态经济,让赤水市成为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首个脱贫出列县。
变“看不见”为“看得见”。
安顺市平坝区高寨村,曾经因石漠化而荒芜的村落,种下金刺梨后,“癞头地”变成了“绿毯子”,昔日岩石满地的穷村变成了风景美丽的农庄,春踏青、夏避暑、秋摘果、冬天喝庖汤;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依托“十里刺梨沟”,2017年实现旅游收入9000多万元。
这是思想观念的“革新”——
黔西南州册亨县双江镇坝麦村,初中都没毕业的贫困户罗阿抓,却舍得把所有打工的收入都拿出来,在杉树下种上了林芝,并逐渐成为村里的林芝种植专家。他说:“有了林子,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黔东南州锦屏县茅坪镇阳溪村,祖祖辈辈伐木为生的日子已经远去。村民龙先武不砍树了,他种香桔、养林下鸡,每年有8万多元收入,这样的收入在以前要等10年才能树木成材。他说:“保住林子,才能保住子子孙孙的财路。”
林业生态扶贫,让贵州的脱贫攻坚,像树一样不断生长,充满了蓬勃的生命的力量。
林业生态扶贫,矢志既要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要做金山银山的创造者!(方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