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陕西 » 正文

全球报道:西安医生首创“造骨”技术 让废臂“长出”17厘米新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15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西安医生首创“造骨”技术 让废臂“长出”17厘米新骨11月14日在唐都医院,患者展示手臂康复情况。记者 张宇明 摄“一下
原标题:西安医生首创“造骨”技术 让废臂“长出”17厘米新骨

11月14日在唐都医院,患者展示手臂康复情况。记者 张宇明 摄

“一下就缓解了我十几年的疼痛,你们看,我现在右臂能提东西啦!”14日上午,术后4个月来唐都医院复查的刘女士高兴地展示自己右臂的恢复状况。原来,刘女士因为一场车祸导致右肱骨感染性骨缺损,面临截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采用世界首创改良膜诱导技术,为其修复重建了17.2厘米长骨头。据了解,该技术属于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应用。

右臂感染 生活难以自理

举小哑铃、手臂伸展,看到自己右手臂又能活动自如了,59岁的刘女士喜极而泣。刘女士是山西人,17年前的一场车祸造成她右上臂骨折,当地一家医院对她进行了钢板螺钉固定治疗,并采用自体骨植骨。

“其间我的伤口一直流脓,起初我并没太在意,直到去年10月份,右侧胳膊皮肤溃烂流脓,螺钉都露出来了,我才慌了神。”刘女士回忆说,由于家庭贫困,自己也没有认真治疗,右臂无法抬起,那段时间别说干活,连吃饭都要用左手完成,生活自理成了问题。

痛苦不堪的刘女士最终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唐都医院求医。接诊的骨科副教授张云飞仔细检查后发现,刘女士右臂内钢板和螺钉已经松动快掉了,不仅如此,她的大段肱骨骨缺损,存在严重感染,而骨感染及骨缺损属于世界性难题,如果不及时治疗,感染进一步加重,刘女士将面临截肢,治愈难度更大。

创新性使用复合物代替自体骨

张云飞告诉记者,目前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骨搬移、膜诱导等技术。骨搬移需要患者具有一定的残余骨量,并要长期使用外固定架进行搬移,由于刘女士骨缺损范围过大,且搬移时间长,不适用。膜诱导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该技术先清除感染坏死骨质,将俗称的“骨水泥”放入缺损区,一段时间后,“骨水泥”周围会形成血管化的类骨膜组织。

最后,张云飞决定为刘女士一期采用膜诱导、二期生物膜内植骨技术实施手术治疗。由于刘女士之前已经做过一次自体骨移植,二期用于植骨的自体骨骨源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大量文献查阅及充分论证,张云飞创新性地使用负载抗生素的硫酸钙、磷酸钙复合物,代替部分自体骨进行重建。

新技术将挽救更多伤残患者

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2017年11月8日,专家团队为刘女士实施了一期手术,清除感染坏死的骨质,放置“骨水泥”,2018年7月9日又实施了二期植骨重建内固定手术。

专家先将之前的填充物取出,以刘女士双髂后骨颗粒为主要供骨材料,同时采用负载抗生素的硫酸钙、磷酸钙混合物作为植骨辅助材料,重新植入诱导膜内,从而形成新生有活性的骨头。

张云飞说:“这个过程就像剥火腿肠,生长出的诱导膜就是火腿肠肠衣。我们先把肠体也就是传统‘骨水泥’取出,保留肠衣的完整性,二期再把新的肠体也就是负载抗生素的硫酸钙、磷酸钙及自体骨混合物塞入肠衣。”

张云飞介绍,将硫酸钙、磷酸钙混合物与膜诱导技术结合使用,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应用的治疗组合。硫酸钙、磷酸钙有多方面优势,通过缓释抗生素可以实现术后较长时间局部抗感染;同时它本身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完美解决了骨源不足的问题;另外它有一定强度,能起到有效支撑的作用。张云飞表示,希望今后能将此技术推广转化应用,挽救更多伤残患者。

记者张黎娜 见习记者马相

(责编:王博、邓楠)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