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奋战青藏高原三十年的地矿探宝人
“青海学者”称号获得者潘彤。人社厅专技处供图
背着一块块岩石,走过一盘又一盘的山路,经过三十余年的砥砺前行,青海省地矿局总工程师潘彤与同事累计发现各类矿床(点)十余处,他热爱地质事业、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找矿成果和研究成果显著,为形成国家铅锌银战略资源基地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都说地矿人是用脚来丈量世界的,潘彤自1988年大学毕业以来,长期奋战在青藏高原野外一线,先后从事地球化学、矿产普查工作,矿产综合研究和地勘项目部署决策,以及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调项目生产组织,每年在野外工作时间超过50天。
在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宝藏藏在深山人不知。从1998年到2002年的四年间,潘彤一直奋战在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在肯德可克铁矿围岩中发现了钴铋金矿,结束了该区找矿长期徘徊不前局面。在东昆仑西段取得找矿进展基础上,潘彤带领同事认真分析地质成果资料,在东昆仑成矿带东段都兰地区积极部署,又先后发现多处矿床,在金及多金属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后期突破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已知矿点或新发现的钴矿对东昆仑成矿带钴矿成矿规律、成矿系列进行了深入探讨,区带钴矿研究据了解在我国尚属首次,我们的工作丰富了我国钴矿理论研究。”潘彤说。东昆仑成矿带多金属成矿系列成果获得了2010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山路漫漫,潘彤在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时间里先后十多次到野外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对重大成果跟踪指导。果洛龙洼金矿累计探获金资源量超过100吨,实现了造山型金矿找矿重大突破;对尕林格铁矿详查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其资源量大幅提升。其工作为省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也为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开发提供了铁矿资源保证。
青海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同时也存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情况。潘彤根据青海区域成矿特点,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推进“三江”成矿带北段找矿工作思路。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整装勘查项目,新探获一大批资源量。国家级千万吨级铅锌银战略基地的轮廓已经形成,青海三江源地区有色金属资源综合研究与找矿突破成果在2014年度被评为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围绕我省目前地质工作形势,潘彤理清青海省基础地质、矿产勘查、环境地质工作思路,出版了《新时期青海省地质工作思考》一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省地质工作作出重要参考。
潘彤在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成果突出,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找矿成果、完善认识,形成独到找矿理论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共8项;结合生产完成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本人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地学界最高奖“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等荣誉。潘彤是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设立以来青海省第一个获得该奖励的人。
同事们说起潘彤,都是满满的敬佩。“他在工作、生活中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他具有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在肯德可克钴铋金矿的发现、果洛龙洼中型金矿创造性工作中他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成绩面前他从不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是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生活上他艰苦朴素,值得我们学习。”同事们说。
针对青藏高原地质工作的需要,潘彤主持建立了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地质工程人才“小高地”、 西北地勘单位的首个博士后工作站。“让年轻的教授参与到我主持的国家、省部科研,可以帮助本土人才快速成长。”潘彤作为青海大学特聘“昆仑学者”,积极对青海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出合理建议,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引进积累了经验。
潘彤作为首批“青海学者”,他投身青海,勇攀高峰,其刻苦钻研、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让他为青海省地勘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