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到2020年江苏将助25万低收入农民就业脱贫
在20日召开的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会议上,省人社厅厅长戴元湖表示,将整合部门职能全力帮助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地区增收脱贫。到2020年,新增帮扶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创业25万人,确保零转移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帮助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100%参保,100%享受城乡居保待遇,加大各类人才服务经济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带动5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就业扶贫,零转移家庭贫困户至少一人就业
我省目前还有125万低收入人口尚未脱贫,其中有劳动能力的43万人。他们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弱,部分已就业的以“打零工”居多,就业稳定性不强,存在失业返贫的风险。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戴元湖说,我省将坚持促进充分就业与提升就业质量并重,聚焦重点、因人施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稳定性,确保零转移家庭贫困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低收入农户劳动力98%以上集中在苏北地区。为此,我省提出特色化分区推进的就业扶贫之路,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市将区位特点、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和扶贫路径、岗位开发、就业帮扶相结合,加快建成电商就业创业、免费技能培训、就业扶贫车间、岗位开发援助、技校招生培养特色化就业扶贫示范区,以特色化为引领走出江苏就业扶贫新路子。
对于已就业脱贫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健全“脱贫不脱钩”工作机制,持续动态跟踪,实时掌握就业状况。对再次失业的,按规定落实失业保险待遇,保障基本生活。同时采取引导本地和外地优质企业吸纳等方式,尽可能多提供稳定就业机会,有效防范失业返贫风险。
技能扶贫,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可免费培训
技能培训是提高低收入农户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如果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我省将更大力度实施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落实面向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免费职业培训政策,加快消除无技能转移就业现象。
我省将加快建立项目制培训制度,开发面向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专属化培训项目,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为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扶贫培训;鼓励企业对新招用低收入农民开展以基本技能、安全知识、操作规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
有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家庭学生还可获得免费就读技工院校机会。我省将重点依托省重点以上技工院校,选择一批品牌和特色专业,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推广“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企业新型学徒制。
社保扶贫,困难群体“一个不少”
真正实现低收入人口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不少、一个不落”,离不开社保扶贫的托底保障基础性作用。我省将尽快将符合参保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全面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我省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降低困难群众的参保门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参保优惠和代缴补贴政策,帮助他们减轻负担,实现应保尽保。
按每年增幅不低于8%的既定路线,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强化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低收入人口养老待遇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与参保居民缴费水平相挂钩的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衔接,实现社保政策与救助政策的累加共享,拓宽低收入人口的增收渠道。
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开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便民服务载体,加速在村级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全面布设自助服务一体机,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服务由“足不出村”向“足不出户”转型升级。
人才扶贫,为稳定脱贫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引领力量。我省将采取倾斜性政策,让各类人才在经济薄弱地区既有晋升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又能获得合理的物质待遇,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基层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政策扶持,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可适当简化招聘程序、放宽限制条件;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携带成果项目到经济薄弱地区创新创业,发展扶贫产业带动低收入人口就业。
此外,我省还将每年选聘300名苏北发展特聘专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智力向经济薄弱地区集聚,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战略规划、科技咨询、项目合作、技术攻关、人才培养、载体建设等服务。继续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选派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扶贫服务;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到2020年,苏北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372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达600人。
我省将深化对口扶贫,坚持正向“引人”和逆向“输才”并举,加大面向陕西省、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市、贵州省铜仁市的扶贫劳务协作和人才支援力度,持续扩大对口帮扶地区贫困劳动力赴江苏转移就业规模,每年选派不少于1350名江苏专业技术人才到对口帮扶地区支教、支医、支农,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大局。(黄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