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理 奇葩 证明 祛除作风积弊
一些部门、单位要求办事群众开具“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看似为了严格办事手续,实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
群众叫苦:为无谓证明无谓跑腿
交警部门查扣电动车后要求居民到社区开具车辆是其本人所有的证明、银行为居民兑换破损钱币时要求到社区开具“不是恶意毁坏”的证明、工商部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要求群众出具场所环保达标证明……日前,我省某市纪监委在基层调研时,收集到了群众“吐槽”的12类无谓证明。
“你妈是你妈”“我爸是我爸”等“奇葩”证明早已为群众所诟病,被指定开具证明的单位公开指责,也已被列入清理内容。但时至今日,群众到少数部门办事时,仍会被要求开具“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无谓证明。
对此,群众颇多怨言,有的证明内容明明动动鼠标就能查到,但办事部门却要求书面证明,让本来一次就能办好的事要跑好几趟;有时不同部门之间工作没衔接好,开个证明“两头受气”。更有甚者,要求开的证明早就被清理过了,只能白跑。
“办事部门动辄要求群众到社区开证明,但有的证明,社区并无权力开。”滁州市琅琊区一社居委负责人委婉地告诉记者,社区被指定开具的证明种类繁多,很为难。有些证明,社区出具,无依据,有风险;不出具,群众不理解,影响基层干群关系。
记者采访了解到,类似情形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办事群众叫苦,被指定开证明的单位叫难。然而,无谓证明禁而不绝,其问题根源值得探究。
病源探究:根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芜湖市纪监委深入当地社区调查发现,社区被要求出具的证明,大概分为财产属性关系证明、人身属性关系证明、事实行为证明等三大类。其中,有的属于有明确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依据,有的属于无依据,有的则属于相关单位过分强调“属地管理”,将证明、核查义务转嫁给群众和社区。
实际上,此前我省着力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已要求各地方、部门对各类证明事项开展过专项清理,但仍有一些无谓证明“偷生”“重生”。“无谓证明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办事部门的不担当、懒作为,根子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芜湖市纪监委相关负责人说,有的部门、干部不敢担当,企图通过无谓证明将核查责任推卸、风险转嫁;有的懒作为、不作为,对自身职责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想用无谓证明让办事群众知难而退。
无谓证明证明了什么?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少数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作风不实,不深入基层、不熟悉基层,不走近群众、不了解群众需求,只能靠证明来掌握情况,导致工作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偏离实效。无谓证明证明不了他们需要掌握的情况,反而“证明”了他们身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病”没有根本祛除。
安徽行政学院教授倪良新认为,全面清理各类无谓证明事项,有助于推动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督促整改:全面清理实现减证便民
日前,我省印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工作,要求切实做到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事项一律取消。
“通知要求‘谁制定谁清理’‘谁实施谁清理’,明确了工作原则,充分体现了严和实的要求。 ”倪良新说,通知还强调要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追责问责,“以责任落实推动执行到位”。
无谓证明事项清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推进难度大,必须防止“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纪检监察等部门应主动作为,加强对清理工作的跟踪督查,通过纠正查处、公开通报等方式,及时督促各有关部门把清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标准,检验清理工作成效。
事实证明,只要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无谓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就能取得实效。芜湖市全面梳理需要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及依据,并提出整改措施。截至10月,该市通过清理证明事项,建议取消、修改或废止230项。
“无谓证明事项清理工作也是一次作风建设大排查。”省纪监委相关干部表示,要充分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性,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和长期内容,“查问题、出硬招、改彻底”,铲除滋生无谓证明的“四风”土壤。(记者 朱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