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 打造“海上粮仓”

   2018-11-23 人民网970
核心提示:原标题: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 打造“海上粮仓”深耕碧海 牧渔未来——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打造“海上粮仓”从取到予,从“猎捕
原标题: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 打造“海上粮仓”

深耕碧海 牧渔未来——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打造“海上粮仓”

从取到予,从“猎捕”向“农牧”,从粗放到精细……近年来,山东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步伐,蔚蓝的齐鲁海洋正变成“海上粮仓”,成为山东经济新动能和海洋新产业的重要驱动力。

·耕海:从“猎捕”向“农牧”

“这些年,生态环境好了,海产品产量高了,一些多年不见的鱼又回来了。”山东胶州渔民马希庆说。

山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毗邻海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山东先后掀起以海带、对虾、扇贝等为重点的海水养殖浪潮。然而,由于大面积近海养殖和过度捕捞,一些野生海洋生物大量减少,甚至难觅踪影。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海域呈荒漠化。

20世纪80年代,科研机构在青岛和烟台开展人工鱼礁试验,拉开山东海洋牧场建设序幕。2005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

在莱州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建设海洋牧场,投放海珍礁6万空立方米、牡蛎壳海珍礁2万余吨。牧场不仅形成了稳定生态系统,还具有物种扩繁、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报等功能。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承刚说:“我们投放了大量人工鱼礁,鱼礁利于牡蛎附着,牡蛎吃浮游生物及水体中悬浮颗粒,能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增殖放流的脉红螺以牡蛎为食,将牡蛎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牡蛎和脉红螺的排泄物又能为底层的海参等沉积食性生物提供饵料,形成了稳定生态系统。”

2005年以来,山东扶持建设省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138个,建设面积6645公顷,带动建设人工鱼礁1.95万公顷。据观测,山东沿海礁区三年内生物量增长6.7倍,基础生产能力提升20.4%,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60.5%,昔日荒漠化海底得到明显改善。

2014年以来,山东启动实施“海上粮仓”战略,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建设生态型海洋牧场,实现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海洋牧场建设步入“快车道”。


(责编:聂俊穹、胡洪林)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