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山东 » 正文

全球报道: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 打造“海上粮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3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 打造“海上粮仓”深耕碧海 牧渔未来——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打造“海上粮仓”从取到予,从“猎捕
原标题: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 打造“海上粮仓”

深耕碧海 牧渔未来——山东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打造“海上粮仓”

从取到予,从“猎捕”向“农牧”,从粗放到精细……近年来,山东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步伐,蔚蓝的齐鲁海洋正变成“海上粮仓”,成为山东经济新动能和海洋新产业的重要驱动力。

·耕海:从“猎捕”向“农牧”

“这些年,生态环境好了,海产品产量高了,一些多年不见的鱼又回来了。”山东胶州渔民马希庆说。

山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毗邻海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山东先后掀起以海带、对虾、扇贝等为重点的海水养殖浪潮。然而,由于大面积近海养殖和过度捕捞,一些野生海洋生物大量减少,甚至难觅踪影。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海域呈荒漠化。

20世纪80年代,科研机构在青岛和烟台开展人工鱼礁试验,拉开山东海洋牧场建设序幕。2005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

在莱州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建设海洋牧场,投放海珍礁6万空立方米、牡蛎壳海珍礁2万余吨。牧场不仅形成了稳定生态系统,还具有物种扩繁、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报等功能。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承刚说:“我们投放了大量人工鱼礁,鱼礁利于牡蛎附着,牡蛎吃浮游生物及水体中悬浮颗粒,能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增殖放流的脉红螺以牡蛎为食,将牡蛎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牡蛎和脉红螺的排泄物又能为底层的海参等沉积食性生物提供饵料,形成了稳定生态系统。”

2005年以来,山东扶持建设省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138个,建设面积6645公顷,带动建设人工鱼礁1.95万公顷。据观测,山东沿海礁区三年内生物量增长6.7倍,基础生产能力提升20.4%,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60.5%,昔日荒漠化海底得到明显改善。

2014年以来,山东启动实施“海上粮仓”战略,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建设生态型海洋牧场,实现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海洋牧场建设步入“快车道”。


(责编:聂俊穹、胡洪林)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