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5家中央媒体组成的“扫黄打非”进基层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来到我市温江区柳城街道和平社区、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亲民的方式、有效的行动,我市的“扫黄打非”工作引来采访团成员们的纷纷点赞,而“扫黄打非”工作为版权工作的保驾护航,也让成员对成都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充满期待。
“最基层的‘扫黄打非’成体系呈现,这还是第一次”
针对辖区内院校林立、外来人员众多,温江区柳城街道将街道划分为223个网格,配备网格员巡查报告、开展宣传,尤其是网格员90%时间下沉小区院落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创新的做法也助力温江区柳城街道和平社区入选2017年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听完街道负责人的介绍,采访团成员们对网格员的工作充满好奇,围绕网格员如何开展社区工作连连发问。“大家跟着在街上一走,就能发现街边的立牌,草坪上的标识都有‘扫黄打非’宣传。以前我们分发传单,不仅没人看还浪费纸张,将宣传内容上墙,让居民主动发现,不仅居民更积极,我们的工作也得到更多人理解。”和平社区的网格员罗国英现身说法,并为采访团介绍起街道上的点滴变化。
“最基层的‘扫黄打非’工作在此之前可能只有一种概念,但是成体系的、完整呈现在我的镜头前的,温江区柳城街道和平社区应该还是第一个。无论是从部门设置、人员配备都很到位,包括网格员日常工作都很充分、很亲民。而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网格员是最能发现问题的,这样的工作机制非常有效。”中央电视台记者孔令雯表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汤广花告诉记者,自己从柳城街道的负责人处了解到,当地正在创作一个扫黄打非宣传的MV,自己已经要到了她的联系方式,希望尽早看到这支MV。“如果是非常生硬、直白的形式,老百姓是不容易接受的。而这位负责人告诉我,这支MV是结合广场舞创作的,让我感到非常新鲜,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扫黄打非,会让他们从心底接受。”
“对版权的保护助力成都文创产业发展”
冬日的阳光下,洛带古镇的五凤楼广场热闹非凡,外地来体验客家文化的游客与本地出门游玩的市民汇聚一堂。广场入口处,一间红色驿站,三位身着志愿者服装的大妈更是引人注目。“大家可以来休息一下,还能看看我们的资料。”听到大妈们热情的招呼,采访团翻阅起桌上的宣传材料。今年67岁的谢秀云介绍说,自己当了十多年志愿者。红色驿站不仅是游客们暂时休息的地方,还是“扫黄打非”的宣传处和联系点。“别看我们年纪大,我们的干劲十足。”
跑了多年“扫黄打非”新闻,法制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张红兵坦言,这次来成都,让他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成都的‘扫黄打非’工作做得特别扎实,通过组织网格,把范围内全覆盖了,而且是一点时间空间上的遗漏都没有,第一时间就能举报,这一点是我觉得做得特别好的。而且成都的志愿者六七十岁的老大妈,脸上光彩四溢,这种发自内心的愉快让人印象深刻。”
漫步在中国艺库,文创商店内的各类艺术品让记者们爱不释手。在洛带古镇,文创产业为当地带来新的生命力。文创产业欣欣向荣发展背后是“扫黄打非”工作的保驾护航。“这对文化创意产业体现得特别明显。”详细向版权工作站负责人了解完情况,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编委赖名芳表示,版权的保护将推动成都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据我所知,如今成都已经有56个版权登记站,还全部实行免费登记,这对于城市的文创产业相当有推动力。”
(记者 李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