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军事 » 正文

全球报道: 空军歼20首飞试飞员曾遇空中发动机停车 驾机安全返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4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空军歼20首飞试飞员曾遇空中发动机停车 驾机安全返航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获得者、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

原标题: 空军歼20首飞试飞员曾遇空中发动机停车 驾机安全返航

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获得者、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

飞国产新一代隐身战机的人

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上,以“新涂装、新编队、新姿态”惊艳亮相的歼-20四机编队,在天幕上留下一道道炫酷的银白色涡流。歼-20从上届航展双机编队1分多钟的“惊鸿一瞥”,到这届航展以四机编队进行了约8分钟的飞行展示,让国人欢欣鼓舞。

隐身战机对一个国家空军有多重要?网上公布的一则新闻可以证明:数年前,美国空军曾组织F-15、F-16、F-18G,以及欧洲台风等战机与F-22进行空战对抗,F-22取得了绝对优势。

当时,有中国军人不无艳羡地说:“真正的‘王者’,属于隐身战机。” 更有军事专家指出:“在世界空战史上,战机之间的代差往往致命。”

作为歼-20的首飞试飞员,李刚是第一位将我国隐身战机飞上蓝天的人。这一飞,开启了中国空军的“20”时代,也宣告了“隐身时代”的到来。

试飞员,是与技术人员一起,把蓝图和数据变成战机的人。一款新机从试飞到服役,要通过上千个试验项目,上万个状态点都要试飞员进行试飞。对试飞员来说,试飞即是战斗,未见硝烟,战斗已经打响。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这是李刚的信条,更是他20多年试飞生涯的真实写照。

“歼-20包含太多‘第一’,试飞员不断超越才能创造更大价值”

2011年1月11日,我国新一代隐身战机经过18分钟的空中飞行后平安落地。

身为歼-20首飞试飞员的李刚,驾驶飞机滑过观礼台并举起右手敬礼,在场的空军官兵、航空工业集团的科研人员,鼓掌欢呼、热情拥抱,那抹靓丽的黄色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头。一旁的歼-20总设计师杨伟,早已热泪盈眶。

这是足以载入中国航空史册的一天。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奋力追赶,我国终于有了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事后,一位见证者回忆,那一刻刚好是1点11分。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昭示,在歼-20身上,包含太多“第一”。

“当飞机座舱盖关闭时,耳机里传来指挥员熟悉的指令。环顾四周,机务人员分布两侧,前方是彩旗招展的观礼台。这一刻终于来了。” 在李刚看来,这是他10多年试飞生涯中最浓重的一笔,无数个日夜的准备和攻关,梦想终于成真。完成首飞后,李刚立刻冷静下来,“作为试飞员,不断超越才能创造更大价值” 。

从成为试飞员起,李刚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个飞行日结束后,总要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把一天的任务回想一遍,然后再认真写下当天的飞行日志。长短不一的心得体会,经过多年的积累,竟然达到7万多字,李刚从中陆续提炼出了10余篇研讨文章,解决了多项试飞技术难题,有的还获得了试飞技术交流奖项。

对于试飞,李刚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常常对年轻战友说,试飞员不仅是飞行员,更是飞行的工程师,不仅需要高超的飞行技能,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基础原理上去理解、思考每一个试飞科目和动作,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这种学习和思考,使李刚在歼-20首飞的准备中受益良多。培训归来,李刚就带领首飞小组一头扎到试飞准备现场。整整6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天天和科研人员“泡”在一起,在模拟平台上一遍又一遍地试验飞机的操纵系统。

经过无数次的讨论、模拟、试验和调整,李刚和同事们发现并解决了飞机操纵系统设计上的缺陷,还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李刚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态度,赢得了杨伟的信任。按照国际惯例,新机的试飞员手册都是由设计人员和试飞工程师编制的。杨伟决心改变惯例,由试飞员和科研人员一起编制试飞员手册。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李刚几乎天天泡在飞机里,熟悉歼-20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仪表和每一个设备的性能。每一个试飞科目和动作,他都反复琢磨,形成肌肉记忆,从理论到思维,从技术到身体,为歼-20飞行做好充分准备。

李刚说,座舱布局对一架飞机非常重要。歼-20的座舱设计,被李刚称为是“最好的办公室”,其成功之要诀,在于杨伟带领试飞团队的深度参与。

“杨伟给我们发了很多空白的座舱图,给了好多电门开关的小图片,让我们自己去体验,把相应的开关贴在自己认为合理的位置上。”李刚说,如果大家都贴在一个位置上,说明意见一致;不一致,就开会讨论。

在李刚的印象中,这样的讨论至少经历了五轮。“最后,所有的座舱布局都是一个协调的结果。”

从试飞团队画出来的一张张图纸,到木头座舱,再到金属座舱……设计师与试飞员一遍遍对接,对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终于打造出中国最好的战斗机座舱。

“历时7年歼-20实现从首飞到列装部队,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报告,高度米,发动机停了。”

“改出,改出,高度米,看速度进行空中启动。”

“转速上升,起来了。”

……

这是李刚与塔台指挥员的一段对话,看似平常,实际上每一秒钟都处在生死边缘。李刚在试飞某型战机时,发动机突然空中停车,他果断处置,使飞机安全返航。

“当危险不期而遇时,谁都紧张,但试飞员必须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危险动作、异常情况,老试飞员要坦然、新试飞员要淡定。”这样的“生死关头”,对于像李刚这样的老试飞员来说,已经司空见惯。走下机舱,李刚一脸平静。

但是,面对险情,李刚身边的许多战友,再也没有回来。

“面对危险,我的战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保住飞机和试飞数据,不到最后关头不会跳伞。我们不仅要记住功成名就的功勋试飞员,更要铭记那些血洒长空、用生命铸就中国战鹰腾飞航程的铺路人。”回忆起牺牲的战友,李刚一脸严肃地说,试飞不仅是在践行他毕生的追求和信仰,更是在完成战友的遗志,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蓝天梦想。

在军校的课堂上,李刚曾了解到我国试飞领域走过的艰辛历程:1956年,试飞员吴克明驾驶歼-5飞上蓝天,中国有了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1960年,歼-6试飞时,没有加油车,机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只能用脸盆、铁桶等给战机加油……

试飞前辈曾讲过,上世纪90年代初,到国外学习时,外国试飞同行对中国试飞员傲慢地说:“中国也有试飞员吗?你们的飞机都是仿制的,要试飞员干什么?”

李刚庆幸自己赶上一个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好时代,能够飞自主研制的先进战机。“过去几年飞一个型号,现在一年飞几个型号。” 虽然有歼-20首飞之功,但李刚依然认真对待每一项试飞任务。“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他的人生准则。

“一架飞机列装部队是很不容易的,中间飞了好几千架次。”李刚说,从2011年首飞歼-20验证机,到2014年首飞原型机,再到今年年初正式列装作战部队,歼-20历时7年走完了从首飞到技术鉴定再到列装部队的完整过程。

自2011年以来,李刚一直担负歼-20技术型号负责人,带领试飞团队完成了歼-20测试工作。

“歼-20的很多新技术,我们国家都是第一次采用。”李刚说,“短短这么几年,完成这么大量的试飞任务,这么快装备部队并形成作战能力,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飞,一直飞到不能飞的那一天”

很多国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名试飞员把一架新型战机第一次飞起来,这个试飞员就可以光荣退休,国家一辈子养着他。

歼-20飞起来了,李刚的试飞员之路却没有止步。每次飞行任务,他总是理着整齐的头发,戴着雪白的手套,一副干净利落的模样,时刻保持精神焕发的状态,举手投足间表现出对飞行的热爱。他常说:“飞行员必须要有适度的兴奋感。有这种状态,才会飞得更好。”

事实上,李刚也曾经历过不少人生抉择。世纪之交,李刚所在部队进行人员调整,摆在他面前有两种选择,或调到其他部队,或退役进入地方航空公司工作。到其他部队,意味着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刚很快崭露头角。到地方航空公司,意味着更好的待遇,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

“祖国选择了我们,我们就不能再选择别的。有的人选择生活,有的人选择利益,我选择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李刚选择进入试飞部队,当一名新兵,从头学起。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参与完成了歼轰-7、歼-10、歼-11B等20多个型号飞机的科研试飞任务。

危险如影随形,体力脑力消耗巨大。有人问他当试飞员亏不亏,李刚毫不犹豫地说:“不亏,我深深感到作为空军试飞员的自豪。因为我仍然能够飞行,而且是飞我国最先进的战机。”

这些年,空军推进实战化训练,急需培训一批尾旋教员,李刚接到任务后,二话没说来到部队。为了尽快把尾旋教员带出来,他往往是一天飞几十个尾旋,到了晚上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到了第二天,面对学员,他又是精神抖擞的模样,别人劝他不要“这么拼”,李刚却说:“部队的需要,就是我们试飞员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飞,一直飞到不能飞的那一天!”这是李刚及空军试飞员英雄群体共同的心声。如今, 50多岁的李刚仍然坚守在试飞一线,如果任务需要,他还会一直飞下去。

试飞的航迹依旧在延续,只为追梦苍穹。李刚的一位战友曾经为他写过一首诗,他格外喜欢,时时自勉:“大漠戈壁凛凛风,阎良大道树树花。老将急招归还日,举杯相约又出发。”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刘天明

“新型战机都是试飞员用命飞出来的。”一位空军试飞员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职业。试飞员对一架新型战机列装有多重要?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 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院士说:“航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试飞员技术突破为基础。”

飞行员,试飞员,一字之差,风险程度却不一样。对试飞的风险,有人这样形象比喻:如果说飞行员是在高速公路上开一辆定型的好车,试飞员就犹如在悬崖边上开一部新车;飞行员不允许半个车轮悬空,试飞员却要去试验有几个轮子悬空才可能坠落悬崖。

恩格斯说:“任何一门学科,如果能够用数字来描述,那么它才能说是科学的。”试飞中到底会遇到多少风险?数据最有说服力。统计显示,每型战机列装前,都要完成1500-4000架次的飞行试验。在“飞豹”战机定型试飞中,平均18分钟遇到一次险情。

飞天之路,是一条“血路”。上世纪80年代末,法国研制的4架“幻影”战斗机,在试飞中全部坠毁;美国仅在超音速飞机颤振和操稳试飞中,就摔掉了56架飞机,牺牲了72名优秀飞行员;60多年来,我军也有试飞员在苍穹试剑中血洒长空。

李大钊曾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的时候。”试飞员之所以在试飞中临危不惧、遇险无畏,敢于跳“刀尖上的舞蹈”,在“必须牺牲的时候”敢牺牲,是因为他们知道“国之重器,须以命铸之”,能否试飞成功,事关国家巨额财产,事关科研人员心血汗水,事关科技强军进程。

有位哲人说过,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会有三条命,即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责任。翻阅李中华、邹延龄、梁万俊等试飞英雄的事迹不难发现,“使命”是一个关键词。李中华说:“心里装着使命,试飞就有了更大力量。”邹延龄讲:“不把试飞当崇高使命,就会把试飞当负担。”梁万俊道:“我的幸福感,来自对心头使命的担当。”心无旁骛,精于本职,不忘初心,锐意进取,一位位英雄试飞员用行动诠释了崇高的使命感。

历史上,履行任何一项伟大又神圣的使命,都不能缺少崇高的献身精神。一位位试飞员之所以能在试飞战线上不断取得突破,最根本的是靠牢记使命、为国奉献的高度政治觉悟。正是这种使命,让他们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充满风险的科研试飞岗位。

诗人这样说:“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如果说以前的试飞员最需要“蓝天拼刺刀”的勇气,那么今天的试飞员还必须全程参与新型战机设计研制,成为“会飞的工程师”。在歼-10试飞过程中,李中华先后提出了10多项设计改进意见和建议。连飞机的驾驶杆模型,都是李中华和战友们用橡皮泥一点一点捏出来,再移植到生产工艺中。

“欲与群枭比矫健,南天浩溟誓纵横。”正如一首歌中唱道:“英雄不过是为理想献身的凡人。谁的心中只要装着祖国,谁就会在平凡中显得超群……”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