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吉林 » 正文

全球报道:查干湖渔场:从白手起家到资产19.3亿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从白手起家到资产19.3亿元岁月更迭,沧海桑田,从一无所有到资产总额19.3亿元,国营查干湖渔场的繁荣发展,都浓缩在了改
原标题:从白手起家到资产19.3亿元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从一无所有到资产总额19.3亿元,国营查干湖渔场的繁荣发展,都浓缩在了改革开放的40年里。回望来路,每个查干湖渔场人都感慨万千。

“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说起查干湖渔场的变化,今年46岁的鱼把头陈立军感触特别深。他告诉我们,1991年他刚来渔场参加工作时,渔场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拉小套子、镩冰窟窿,什么脏活累活他都干过。

而在查干湖渔场场区附近经营超市和饭庄十几年的张殿峰和王凤云夫妻俩,更是见证了查干湖渔场的变迁,“我们这里原先全是泥草房,现在生活好了,不但家家户户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很多人还买了轿车,去城里买了楼房。”

查干湖渔场党委书记单军国告诉记者,查干湖渔场始建于1960年,当年只是一个20余户的小渔村,今天资产总额已达19.3亿元,有职工857人,鱼产品的存量、质量、产量、销量均居全省同行业之首,经济实力全省同行业第一,并实现了晋升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跨越式飞跃。

“生产缺工具,住宿无房屋,吃的高粱面,喝的白菜汤,下湖去捕鱼,全场船一只。”说起建场伊始的生产生活条件,老渔场人还记得当年的顺口溜。据说,当时连办公室都是借用乡亲的土房,全年鱼产量仅为110吨。

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克服一点就行了。但自然条件的改变,却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1964年,查干湖水位开始下降,水质发生变化,鱼产量急速下滑。到1966年,由于连年干旱少雨,查干湖水源断流,直至干涸,裸露的湖底碱土飞扬,渔场连年亏损,很多职工纷纷调离。

“不能让一汪湖水在我们手里断了根源。”本着这样的理念,1976年,前郭县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引松入查”的重要决策。在几乎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靠手抬肩挑,经过先后两期、历时八载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84年8月23日挖通了长达53.85公里、占地面积1077公顷的人工运河——引松渠,为查干湖注入了新的生机,使查干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也使渔业生产、芦苇生产和旅游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但随后几年,渔业资源的自然增殖逐渐跟不上捕捞生产的速度,查干湖水库局领导和场领导又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决定对查干湖实施大水面开发,坚持“以水养鱼”“以鱼养水”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侧重于花白鲢、鲫鱼、草鱼、大白鱼的苗种投放,养殖生产过程中不投饵、不使用任何鱼药产品,苗种完全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在捕捞过程中,仍坚持采用传统的马拉绞盘的原始捕捞方式作业,避免了机械设备产生的污染。定产定量、抓大放小的捕捞方式,使得湖内鱼类资源生生不息,确保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当历史进入新世纪的初期,前郭县委、县政府为提高生态、绿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充分展现以查干湖旅游为核心的前郭尔罗斯旅游形象,决定举办“旅游节”。通过深入挖掘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和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内涵,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打造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一体的旅游盛会。查干湖渔场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突破传统自然渔业的思维定式,决定开发旅游业,选择绿色产业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更新经营理念,在品牌上做文章。


(责编:王帝元、谢龙)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