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海南 » 正文

全球报道:外销转内销,关键要有“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外销转内销,关键要有“桥”(各抒己见)一方有现实需求,一方有供给能力,要想匹配成功、弥补错位,关键靠理顺市场机制
原标题:外销转内销,关键要有“桥”(各抒己见)

一方有现实需求,一方有供给能力,要想匹配成功、弥补错位,关键靠理顺市场机制,在供需两端之间搭好“桥”

最近,在2018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又一次表示,要切实解决内外销产品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这在不少外向型企业中引起热议。

部分内销产品的标准低于外销产品,其实是个存在多年的老问题。这些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许多居民的消费偏好已经从“越便宜越好”逐步转向追求高品质,在“价廉”与“物美”之间也越发倾向后者。与此同时,一些领域的产品供给却未能及时跟上,造成了不小的供需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海淘、代购的兴盛,乃至出现消费外溢。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国制造业中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呢?

是因为中国制造的能力不够吗?未必。不少人千里迢迢从海外背回名牌“洋货”,回国一看才发现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其实,在大部分普通消费品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具备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是因为企业更偏好国外市场吗?也不尽然。过去,一些从事出口加工的制造企业确实认为国内市场对产品品质的敏感度没那么高,对内销产品与出口产品采取了不同标准的品质控制。然而,近年来国内消费不断升级,已经吸引了不少外向型企业将视线转回巨大的国内市场。他们摩拳擦掌,希望利用自身较强的品质管控能力拓展国内市场,开辟新的蓝海。

一方有现实需求,一方有供给能力,要想匹配成功、弥补错位,关键靠理顺市场机制,在供需两端之间搭好“桥”。

一方面,要依靠产品标准的标杆推动企业产品质量升级,避免一些企业在生产中“重外轻内”。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就提出“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出“三同”认证,就是要求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真正做到这一点,高品质的外销产品转内销才能有更坚实的基础、更大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要不断优化外部环境,为外销转内销提供更多便利。

当前,我国不少有实力的外向型企业有意愿转战国内市场,但一系列障碍的存在却让他们放不开手脚。比如,对物流成本的考量——从东莞通过陆路运输一批衬衫到北京,实际运输成本有时会超过走海运出口到美国的成本,这对一些外向型企业来说很不划算。又如,对营销渠道的顾虑——由于国内零售商已习惯于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通路费用,销售成本有时会占到产品成本的五成以上,即使是线上电商渠道,其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导致一些缺乏专业市场营销队伍及销售渠道的外向型中小企业不敢轻易尝试。还有人说质好可以价高,可外向型企业多为代工型,缺乏自主品牌,市场议价能力不强,而树品牌又需要巨额投入,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

由此看来,要帮助外销企业实现华丽转身,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中国制造,有关部门可做的事还有不少,如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物流成本等等,都能让企业更真切地感受到成本的下降、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外向型企业也须迎头赶上,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尽快补上营销、品牌等短板,靠技术创新与精细管理提升自己,如此才能抓住“主场”之利,从我国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获益。

(责编:陈海燕、蒋成柳)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