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11月25日,为期三天的2018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民博会)落下帷幕
原标题:“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11月25日,为期三天的2018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民博会)落下帷幕。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我省不少民族民间文化借助“民博会”东风,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创新,产品已悄然加速产业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公司有一项独有的发明专利——一种纯天然绿色陶瓷制作方法,但以前都是零敲碎打制作,产量小产生不了多少效益,去年公司投入300多万建起了生产线,绿色陶瓷的茶具系列产品年产值现在达到了一千多万元。公司直接带动就业的群众100多名。”余庆县遵义泥牛黄工艺品有限公司的黄真辉说,除了传承了父亲黄泽富的制陶技艺,还不断尝试把现代气息元素融入传统作品中,让作品不断推陈出新,把泥塑制作发扬光大,同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财富。

在“民博会”现场,来自毕节的杨晓珍不停地穿针引线秀技艺,展示蜡染制作。“我原来在省外打工,回来后创办了公司,和400多名‘绣娘’合作,公司去年的产值470多万元,产品大多数外销到日本。”杨晓珍说。

杨晓珍收藏的各类蜡染作品,有人出价1000多万元收购,却被她一口回决。“这些作品都很珍贵,主要给我们‘绣娘’做参照,同时可以给有爱好的中小学生观摩,只有做好传承,才能有更好的作品问世,帮助我们走向市场。”杨晓珍说,参加“民博会”让我拓展了视野,不少客户就是在“民博会”期间认识的。

一头牵着“绣娘”,一头连着企业,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产品产业化的发展,受益的不仅是创业老板。

得益于手上有“功夫”,毕节市珠藏镇链子村的杨彩云成为了杨晓珍公司的“绣娘”,平均每月收入4300元。“家里面小孩多,出去打工照顾不了小孩,现在在家里面做刺绣,既赚了钱又照顾了家庭。”

和杨彩云一样,三都自治县水族村寨的贫困妇女们也通过马尾绣实现增收致富。

马尾绣曾经只是三都自治县水族村寨农村妇女农闲时的手头活,生产也大多是家庭小作坊的形式。

马尾绣传人韦桃花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10年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以水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尾绣设计制作、展示销售为主体带动其他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整合农村原有的制作能手和传承人资源,以“公司+基地+贫困户+制作能手”的方式来打造生产马尾绣产品。

目前,公司已在三都自治县中和镇三洞社区开发区建有720平方米水族马尾绣旅游商品生产基地,至今共带动农村妇女、传承人、手工艺人、残疾人、贫困户等10000余人在家创业就业,其中涉及贫困村30个村,2000个贫困户,人年均增加收入500元以上。

不仅如此,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公司还成为了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三都民族文化手工艺品产业的骨干企业。

“指尖技艺”已转变成“指尖经济”。贵州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妇女手工技艺的独特优势,打破“一盘散沙”式的落后生产模式,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道路。据介绍,我省充分调动发挥绝大多数深石山区、民族地区妇女的指尖技艺技能,带动近50万名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推动全省脱贫攻坚。近5年来,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60亿元。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民博会”的助推,加速了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形成产业化走向市场,包括正安吉他、玉屏箫笛等产品,都在走向市场中大放异彩,民族民间文化在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得到传承和创新,焕发出新魅力,是多彩贵州光彩夺目的珍宝。(余昌旭)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