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子在我们这威望很高,邻里之间有啥矛盾,都找他说和,他人特别好,又热心。”
说话的是舒兰市水曲柳镇锦德村的张春杰,她口中的“孟德子”,是这个村里的“名人”——孟庆德。
他是咋出名的呢?还得从他在自家食杂店门口挂上“百姓说事点”的牌子说起……
近年来,省委政法委、省司法厅发挥人民调解工作扎根基层、熟悉民情、方便快捷的优势,把工作触角向社会末端延伸,把建好用好“百姓说事点”作为新时代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有效抓手,打通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最后一公里”。
尊重民意,因势利导,“百姓说事点”迅速壮大
2010年底,舒兰市司法局朝阳镇司法所在例行矛盾纠纷排查时,发现很多村民“扎堆”在小卖店闲聊,聚在一起发牢骚、说烦心事。
“何不利用小卖店设立一个专门说事点,正确引导村民把诉求说出来呢?”回忆起当初设立“百姓说事点”的初衷,舒兰市司法局副局长秦雪说,让老百姓通过“唠家常”的方式,把矛盾纠纷诉求等社情民意反映出来,使各种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2011年,“百姓说事点”在吉林大地犹如雨后春笋迅速生长。截至目前,全省“百姓说事点”已经达到17253个,基本实现全省村、居(社区)全覆盖。而孟庆德的小食杂店,就是2011年第一批“百姓说事点”中的一个。
水曲柳镇锦德村距舒兰市18公里,交通不算便利,从公路到村里甚至还有一段泥泞的土路,这个在大门旁悬挂着“百姓说事点”“人民调解工作站”“孟庆德食杂店”三块牌匾的小屋就成了村民们平时倾诉困难、解决矛盾的好去处。
“前一阵儿,我遇到麻烦事儿就找的他,最后对方上门赔礼道歉,事情圆满解决。”68岁的吴玉莲是孟庆德的邻居,前不久,她因病住院,当时医生告诉她住院一周可以报销85%,于是吴玉莲便住了7天的院,可后来医生要求她再住一天,但这一天却不能报销。
“我交了1000元押金,最后只返给我140元,我越想越憋屈,当时都想去镇里、甚至去市里告状了。”吴玉莲想了想,还是先找到“孟德子”诉说了此事。
“村民们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孟庆德告诉记者,了解事情经过后,他主动打电话给医生,后来医生也承认是“工作失误”。“当天晚上,这位医生就开车带着水果来看望吴玉莲,并如约退还了850元。”
“‘百姓说事点’是矛盾纠纷排查、纠纷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秦雪告诉记者,今年5月,为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力度,做到纠纷化解及时、不上交,从而减轻司法所化解纠纷的压力,市里将一批个人素质高、群众信得过的“百姓说事点”信息员晋升为人民调解员,将他们所在的157个“说事点”发展为“人民调解工作站”,5月至9月共调解矛盾纠纷800余件,预防群体上访3件。
发挥优势,强化职能,“百姓说事点”成效显著
“事前问事儿”“随时说事儿”“及时办事儿”“定期议事儿”“事后查事儿”,“百姓说事点”成为反映、收集基层群众民生诉求、有效为群众服务和排忧解难的鲜活生动平台。自开展以来,全省通过“百姓说事点”收集各类民生信息50余万条,调处各类纠纷40余万件。这种让群众通过“唠家常”把看到的、听到的社会问题、矛盾纠纷、诉求意愿等社情民意在“点儿上”反映出来的新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老户,年纪大些,辈分也高,我还是村里红白理事会会长,谁家有大事小情都让我出面主持,我说什么话大家都听我的,所以我做这个调解工作也得心应手。”70岁的刘跃东是舒兰市小城镇下营村李家大院屯人,他在村里开了间食杂店,这里是“百姓说事点”和“人民调解工作站”,村民都叫他“刘大拿”。
前不久,附近村里的李家老四和老七闹了矛盾。当初老七种了老四家2公顷地,并把原来的水田改为旱田,后来老七不种地了,这就涉及到改田的一笔费用。随后老四让媳妇和已经怀孕的女儿去老七家“讨说法”,结果双方发生口角,老七一怒之下打了侄女,结果事情闹到派出所。刘跃东得知此事后,赶紧到李家进行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曾经反目的亲兄弟化解了矛盾,两家人和好了。
“我们这里距离市区35公里,相对比较偏僻,全镇一共设置了6个人民调解工作站,我们都选择有威望、有热情、老百姓都信任的人做站长,把绝大多数矛盾解决在基层。”小城镇司法所所长王静华说,通过“百姓说事点”积极搜集民情信息、化解矛盾纠纷,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特别在避免“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上访方面,“百姓说事点”以其更早掌握信息来源、更贴近群众、更让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及时化解大量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责编:王帝元、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