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个月 住房城乡建设重点工作进展如何
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 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展开
住房城乡建设关系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记者从昨日上午市住建委召开的“1到10月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10月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住房保障、“两治三改”工作全面完成目标;房地产市场增速稳定,达到年初预定的“双控”目标;建筑业势头较好,安全监管科技创新……各项重点工作正稳步推进。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东污水管网整治预计下月全线竣工
据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市住建委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慢行系统规划,城市供水规划修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完善。现已启动编制《芜湖雕塑公园5A景区规划》《市区中水利用和补水规划》,以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在整治城市污水管网方面,已完成利民路、黄山路污水管道工程方案并移交市重点工程建设局,环评报告表已批复并移交。开工大龙湾污水处理厂;朱家桥、城南、滨江三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已开工建设;朱家桥三期、滨江二期污水处理厂完成方案设计,城南二期污水处理厂正在编制方案。城东污水管网整治工程是城东居民较关心的重点工程,记者获悉,截至11月下旬,该工程已重建管道26.53公里、局部维修点92处、疏通管道1.4公里;剩余重建工程约18公里分布于四条道路,其整治形象进度已普遍达到80%-85%,预计全线竣工日期12月20日。
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同样不能忽视。记者获悉,目前我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超额完成,实际改造5305户。乡镇政府驻地污水治理任务25个目前已建成1个、正在施工13个、其余11个已开标进场。在与无为县红庙镇正岗村结对帮扶脱贫时,经市住建委帮扶,该村的两条道路已改造,86户房屋外立面焕新,自然村还铺设了污水管网,新修了绿化带3000平方米,村健身广场和公厕改建工程竣工验收……一个贫困村正迎来蝶变。
重点项目积极推进
轨道交通1、2号线开工建设25个车站
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百姓出行、生活环境等。据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重点项目建设主要聚焦在“环境整治”“一号工程”“历史人文”三个方面,前10个月,三大块内容均在积极推进,取得一定成效。
比如,聚焦“环境整治”主要是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和建设工地扬尘防治。全年计划治理36条黑臭水体,截至10月底,35条已全部开工建设,24条完成治理。持续开展在建工地(含征迁工地和混凝土搅拌站)扬尘专项治理和“封土行动”,建筑工地均安装视频摄像头和PM2.5、PM10监测设备,现场检查120余次,检查项目1400余个,对51个项目责令停工整改并挂网通报,扬尘整治成效明显,受到省环保督察组肯定。
“一号工程”主要指的是轨道交通建设。目前1号线和2号线一期项目已全面展开。截至10月底,轨道交通1号线开工建设19个车站,占比79.2%;区间基础及下部结构开工建设21段,占比87.5%。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开工建设6个车站,占比60%;区间基础及下部结构开工建设6个,占比54.6%,梦溪路车辆基地土建工程完成约38.4%。
“历史人文”主要是为了推进芜湖古城改造。目前古城一期已完成南正街两侧保留建筑修缮工程主体工程,全面启动南门湾历史街区保护修缮工程;古城二期已完成地块围挡、地面清表工作,方案设计正在积极推进;古城三期地块计划于2019年底征迁工作完成后挂牌出让。
行业协调发展
成功申报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
记者了解到,今年为了推进行业协调发展,市住建委主要通过立足“房子是用来住的” “彰显芜湖特色”“在发展中改善民生”“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五个方面,分别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健康有序;推动建筑业做大做强,提升城市服务保障水平,实现勘察设计业管理做精做专,全面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能力。
为了做大做强建筑业,前10个月,我市新设立建筑企业共144 家,全市建筑业企业达1040家。办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许可475.2万平方米、总造价61.5亿元。围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既有房屋建筑使用安全,对全市2593个单体项目进行工程质量安全执法巡查,已下达《质量意见告知单》343份,下达质量安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1300余份,停工整改110个。
民生问题不能忽视。记者了解到,市住建委积极推进“两治三改”工作,全市违法建设已治理7.6万平方米,违法用地已消除20宗;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任务13个新开工2258套,占年度目标任务量101.9%;城中村改造项目新开工10432套;43个改造老旧小区已全部完成,并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工作。同时已完成白蚁防治面积390万平方米,完成鉴定房屋2964幢、41.2万平方米,发出危险房屋通知312份。
另外,为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我市成功申报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新开工民用建筑绿色建筑执行率100%,竣工的绿色建筑面积达146.2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引进“中民筑友”并与我市达成装配式产业基地建设的战略框架协议。
记者 芮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