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黔货出国 呼唤产业升级
我省产业革命已经进入重要阶段:建成大量基地,产出大量产品,但销售问题突出。去年5月,省商务厅在云南河口设立河口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河口公司),是贵州农产品连接国际大市场的枢纽,成立以来已向东盟10多个国家出口贵州农产品55万吨,销售金额逾13亿元,成绩显著。
通过河口公司这个窗口观察我省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省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
“这段时间我正在忙‘中越边境交易会’的事,贵州有38家农产品企业参加。”11月26日,河口公司总经理柏云峰告诉记者,将充分利用12月4日举行的中越边交会,为贵州争取更多订单。
地缘差异 东盟市场青睐贵州农特产品
说起东盟市场情况,柏云峰滔滔不绝。
我们公司成立之前,就做了大量市场调查,发现许多东盟国家平均气温28摄氏度以上,夏季平均温差不到3摄氏度,与我省气候迥异。我们能生产的许多蔬菜,他们无法生产,对我国的许多农产品有很大需求。比如冷凉季蔬菜,从4月到11月,十字花科农作物在东南亚地区无法种植,花菜、白萝卜、白菜、土豆、意大利生菜、西红柿、莲花白等都依靠进口,每年通过云南省边境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再转口第三国的农产品高达161亿美元600多万吨。再比如鸡蛋,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容易暴发疫情,再加上这些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对禽类养殖进行限定,据不完全统计,东南亚每年对鸡蛋的需求量高达2000多亿枚,肉鸡的需求量8000多万吨。
此外,还有冬季落叶休眠类水果,如我省盛产的猕猴桃、梨、苹果、桃子、杨梅等,东南亚因为气候炎热不能生长。还有干果如核桃、杏仁、桃仁、板栗、葵花籽、松子等,正在成为东南亚市场的新宠;食用菌如平菇、白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菇、双孢菇、猴头菇等,在东南亚市场需求量极大。还有绿茶,因为更能解暑、不上火、冲泡简单,正在取代传统的红茶。东盟国家口味偏酸辣,我省的水豆豉、糟辣椒、豆腐乳、油辣椒、酸汤火锅底料等在这些地区大受欢迎。
奋力开拓 把55万吨贵州产品销往东盟市场
作为贵州农产品销往东盟大市场的枢纽窗口,河口公司主要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外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对内连接省内企业基地。
“在对外方面,我们大力开拓东南亚市场及其衍生市场。”柏云峰说,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公司目前在越南河内、岘港、胡志明、老街、海阳省等5个省市均建立了分销中心、办事处和集配中心,主要通过越南便捷的水路、陆路运输条件输出到东南亚国家以及转口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新西兰、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目前,在河口已经开始建设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建立农产品展示交易大厅6800平米,冷链15000立方米,农机、农资4S店5000平米,农产品物流园12万平米,以及农产品(快速)检测中心。
截至目前,河口公司成立至今已向越南、马来、泰国等1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农产品55万吨,销售金额达13.2亿元。
“在对内方面,主要是对省内生产端,加强信息沟通,以销定产。”他说,公司建立了与重点服务企业的走访制度,深入分包企业、合作社、农户走访调研。还多次邀请国外客商实地考察贵州省种养殖基地,获得客商积极认可和好评并完全接受贵州产品。对优质的莲花白、土豆、西红柿、南瓜、红薯、花菜等32种特色农产品,公司与当地平台公司联手,积极促进以销定产、以采定产。
同时,还积极指导帮助省内各区县完善产业体系。在产销协议中,积极引导各区县建设冷库冷链物流体系、产品分拣中心、产品认证体系、产品检测溯源体系、地方二级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以国际标准帮助地方树立农产品规模意识、质量意识、标准意识。
为了精准解决贵州产地存在的问题,河口公司还组织销售、技术团队多次走访贵州各地的种植基地农户、合作社、县平台公司等,全面沟通信息,现场签订采购订单。今年3月,河口公司与贵州省内17个县市签订了采购协议,全面推动17个县市按订单标准规模生产蔬菜,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3万余亩。今年8月,又与榕江、三穗8个县签订了采购协议,协议规模为 2.4万亩。目前,各县正按照协议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有的已经开始正常供应蔬菜。
走向国际 贵州产品深受四大问题困扰
这一年多来,河口公司在同省内各生产单位的购销接触过程中,发现我省各地在产业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柏云峰把它归结为四大问题。
一是很多县区对销售市场和农产品出口工作很陌生,对农产品出口的方向、品种、质量、路径、政策等都很不了解,好多县区还没有开展过对外贸易,所以对接起来很困难。
二是农产品生产现代化程度低。首先是基地缺失,为避免农残超标,国家规定只有来自备案基地的农产品才能出口,目前云南省有101万亩备案基地,而我省仅一家基地2000亩拥有出口资质。其余生产基地只能为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其次是规模太小,全国的菜贩子及东南亚都知道贵州的蔬菜品质好,但拉几车就没货了。河口公司成立以来经营的出口,也只有40%的产品来自贵州,规模供给严重不足。第三是管理粗放,不按标准生产,比如大白菜,贸易商需要每棵重1.1至1.3公斤,而有的合作社想当然认为越大越好,交货时大多是每棵3公斤,分栋打包不达标,货品良莠不齐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货不对板,只能退货,并赔偿违约金。还有的生产农户、合作社合约精神较差,不重合同不守信用现象经常发生。
三是农产品出口服务体系滞后。比如外贸企业太少,2017年全省仅73家,多数为工业品出口企业,而云南同期为500余家。企业少,组织化集团化程度低,没有专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系统,无法常态化推进农产品出口运输,流通成本高,市场竞争价格受影响。
四是缺乏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产品销售商流动资金需求量大,流动时间快,时效要求高,但无金融部门提供金融服务。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柏云峰对我省出口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要在贵州解决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的问题,建议引进或者自己组建一家大型的农产品生产集团公司,在各市州县建立分公司,上下统筹协调,形式规模生产能力。
二是建议每个县建立万亩以上生产标准基地,安排全年生产计划,聘请专业技术专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同时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职业农业工人体系,加大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推行农业机械化,确保冬季能够正常生产反季节蔬菜。
三是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基金,由基金会管控对发展农业产业的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金融支持,解决农产品流通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是推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基地办理《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登记证》,让贵州的农产品有自己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出口,不再为他人做嫁衣。(李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