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吉林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示。从那时起,全省上下就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启动和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全省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位统筹,全盘谋划,大力推进,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突出“五大举措”,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突出规划引领。我省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对表中央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部署,科学严谨制定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明确了总的定位、战略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以省级规划为引领,市(州)规划、县(市)规划为骨架,搭建起省、市、县三级相互衔接配套的规划指导体系。
突出组织推动。从省委、省政府到县(市、区)委、政府都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重点涉农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省里制定了任务分工方案,横向分解到44个省直部门,纵向落实到各市(州)和14个重点县,构建起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
突出整合投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重点向14个率先县倾斜。2016、2017连续两年,14个县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大幅增长,涉农总投资水平超全省县(市)平均水平50%以上。每年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30多亿元,重点投向14个率先县,建设打造了8个10万亩高标准水田集中片区。
突出省部共建。与农业部签订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合作备忘录,明确18项重点任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与水利部联合批复省水利现代化规划,我省多项重大水利工程纳入国家规划层面。与国家林业局签订国有林管理现代化战略合作协议,在优质示范项目、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
突出督导考核。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纳入省直部门绩效、市(州)政府绩效、县域突破考核、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建立了跟踪问效、动态监管的考评体系。同时,委托社会第三方对各地进行年度跟踪考评,发现优势、查找短板、打分排序,充分激发各地各部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整体跨越和跃升
我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攻重点、抓亮点、补短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实现整体跨越和跃升。
产业体系加速融合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全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的阶段性水平,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更加巩固。种植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累计调减籽粒玉米560多万亩,推广玉米大豆轮作为主的“一主四辅”种植模式200多万亩。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不断加强,免疫无口蹄疫区通过国家评审,新增养殖和屠宰加工能力近1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9%。园艺特产业加速向园区化、标准化发展,全省棚室总规模达175万亩。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休闲农庄、农家乐、渔家乐、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生产体系加速完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2万亩,开展节水灌溉工程64.5万亩。全程机械化整省试点稳步推进,建立全程机械化示范区30个,粮食等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不断加强。先后组建了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等创新团队14个,培育选定主导品种88个、研发主推技术31项,形成了“专家+农技人员+基地+科技示范户”的高效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绿色生产方式持续革新。颁布施行了我国第一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土地保护试点、保护性耕作等绿色生产技术广泛普及。
经营体系加速创新突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更加紧密。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7万个,成员119.4万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21户,联结种养农户186万户。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建成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653个,构建起覆盖县乡村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推进全面启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覆盖39个县(市、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培育打造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等6大“吉字号”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双阳梅花鹿、松辽黑猪、延边黄牛等一批地域特色品牌。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758个。自然生态优质的吉林农产品整体形象初步形成,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补强短板弱项,推动乡村振兴
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标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目标,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稳定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结构调整成果,划定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农田每年新建200万亩以上。优化玉米、提升水稻、增加大豆,稳面积、保产能、提质量,建设更具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绿色大粮仓。
坚持提质导向,推进质量兴农。发挥生态优势和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的生产优势,树立和打造吉林生态、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开展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试点,不断壮大“吉字号”公共品牌市场竞争力,扎实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推进农业对外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吉林绿色农产品国际名片。
坚持市场牵动,构建产业体系。坚持“稳粮、优经、扩饲”,调减籽粒玉米,扩大米豆轮作、粮改饲、休耕、种养结合实施规模,大力推进棚膜园区建设。抢抓国内畜牧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引进畜禽全产业链大项目,促进规模效益“双提升”。统筹推进初加工、深加工、废弃物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挖掘我省特色农产品优势,按照产业链推进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坚持科技引领,健全生产体系。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推进生产主导型向生产、市场、生态三者协调发展转变。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集成体系,集成推广旱作节水、绿色防控、保护性耕作等增产增效技术,大力推广统防统治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创新工程,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效益优先,创新经营体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就业创业工程,吸引培育更多返乡下乡创业带头人。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建设一批反季节蔬果供应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坚持绿色转型,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绿色兴农上狠下功夫。强化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落实减肥增效和减药控害措施,加快推进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执行好《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深入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组织实施“百千万”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坚持深化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加大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垦改革力度,抓好整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加大金融支农创新力度,开发土地贷、大棚贷、农机贷等信贷产品。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政银担”合作机制。探索开展实施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保险试点和收入保险试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记者张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