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数字货币 » 正文

全球报道:以专利勒索8亿远超价值收购?街电来电互掐背后或是行业盈利之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02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以专利勒索8亿远超价值收购 街电来电互掐背后或是行业盈利之殇摩拜卖身、小鸣单车破产、ofo屡被传钱荒告急……当所有消

原标题:以专利勒索8亿远超价值收购 街电来电互掐背后或是行业盈利之殇

摩拜卖身、小鸣单车破产、ofo屡被传钱荒告急……当所有消息接踵而至的时候,无不在告诉人们共享单车即将走向末路。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共享单车败局的新闻铺天盖地,有媒体甚至将其称为“中国创业史上最疯狂的试错”。

曾经风光无二的共享单车集体崩塌,共享充电宝却依然“魔幻”地活着。

一场专利案引发的狗血战争

11月30日下午,共享充电宝企业“街电”的官方微博上出现了一则声明,指控竞品来电科技一直利用专利碰瓷、商业低毁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公司将依法维护自身利益,让法律帮助街电实现公平公正。而声明的发布时间正是“来电”起诉“街电”侵害专利权案结束不久。

2017年5月,当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受理了来电科技诉湖南海翼、街电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今年4月,案件正式开庭审理,次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街电侵权来电,并赔偿来电科技经济损失共计200万元。街电方面认为一审法院的事实认定存在偏差,遂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近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判决结果一出,原告来电科技便在官方平台公布了“喜讯”:

另一方面,街电显然不满意该判决结果,并随后发布声明,称来电科技一直利用专利碰瓷,商业低毁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街电还在声明中指出,来电科技近期曾以专利勒索8亿元巨款,甚至要求街电对来电进行远超其市场价值的收购。并称有全程录音为证。

对于街电的指控,来电科技CMO任牧予以否认。称来电只是提供了专利授权费用的相应计算方式而已,并无涉及具体金额。同时,从无提及收购事宜。

维权路上的来电

两家公司各执一词,孰真孰假尚不得而知。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来电科技第一次进行专利维权了。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来电科技成立于2013年12月,2014年正式进入共享充电领域,是行业内最早的共享充电企业。而目前占据行业较大市场份额的街电则成立于2015年。来电科技凭借最早入场的优势,已将多项技术申请专利。百度百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来电国内外的专利申请数达120余项,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达58项。而投中网通过在中国专利信息中心搜索“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关键词,结果显示相关记录为85条,其中60项为有效专利,22项仍在审核中,3条申请无效。

手握数十项专利的来电科技也一直走在维权的路上。

有媒体统计,2017年3月,来电就曾短时间内对多家同行企业发起共计24起专利侵权诉讼,累计索赔6000万人民币。随后,来电还陆续起诉友电5项、租电2项专利侵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共享充电宝行业专利纠纷额达到6900万元。

对于如此频繁的专利诉讼行为,外界众说纷纭。

南方都市报援引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称,专利权本身就是一种合法的垄断,基于技术创新去占领市场、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知名自媒体人林华则表示:“一些资深IT人认为只有发展不佳的企业才会把专利诉讼作为盈利的模式,运营良好的企业会集中精力关注发展而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专利诉讼。”

盈利之殇

2017年,王思聪与陈欧的网上“吃翔”对赌,让共享充电宝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乘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充电宝行业曾一度创造了“40天达成12亿元融资”的商业奇迹。 但随着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项目相继遇冷,资本回归冷静,共享充电宝也进入洗牌期。据媒体报道,截止到2017年底,乐电、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河马充电等7家企业均已走到项目清算阶段。目前仅剩小电、来电、怪兽充电、街电四家活跃在大众视野中。

其中,聚美优品2018年5月发布的半年报显示,街电自2018年5月之后在部分城市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盈利。来电科技方面也曾公开表示公司2018年收入较去年增速接近5倍。

但业内人士向投中网透露,共享充电宝行业现在普遍仍面临着盈利难的问题。

目前来看,现阶段行业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二是押金;三是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其中租赁费用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当前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与商家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入驻充电宝的商家会从中抽取大部分收益。例如每小时4元的租赁费用,商家很可能从中抽取3元,而共享充电宝企业仅得到1元。”知情人士表示。

除此之外,根据街电投资人陈欧在一次微博互动中的描述,街电的单充电宝制造成本为200元,而充电宝产品的使用周期普遍不超过20个月,想要在报废之前回本,则需要较高的使用率才行。

如何盈利生存仍然是横在共享充电宝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写在最后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加之盈利难题的困扰,专利护航似乎也变成了目前市场竞争方式之一。从早年的苹果、三星,到如今的来电、街电,专利维权不再是企业单纯的防御手段,甚至成为一种进攻的策略。但随着行业洗牌加速,未来剩下的将是一些技术占优、有良性盈利模式、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头部企业,届时技术专利将无法成为企业发展的保命符,终究还是要回归市场,殊死一搏。

现如今,各行各业寡头垄断现象逐渐明晰,数个企业垄断一个行业,强者愈强,对于弱者来说,最好的结局莫过于被巨头合并、收购,否则终极黯淡离场。

关于共享充电行业接下来的走向,来电科技CEO袁炳松也曾作出预测:5个亿的收入规模是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生死线,合并与收购会是大趋势,行业的终曲肯定是合并、收购,你必须得有一定的规模大家才能谈合并。

如果现实正如袁炳松所言,不知他又为来电选了一条怎样的路?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