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成都市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会,科学明晰了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方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扛起“试验区”大旗的成都,正在实践一场新的突破。一年来,围绕我市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五项改革”,广袤的成都城乡大地上,乡村振兴的滚滚热潮正在勃发,一个个变化悄然发生,一幅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图画正在徐徐展现。
一拨又一拨游客造访,“唐昌布鞋”新一代掌门人艾鹏也没有丝毫分心,从母亲赖淑芳手中接过剪子,手上的活儿又快了些。往年冬天进入淡季,布鞋坊的工作都是为春季备货,然而今年冬天却有些存不下货了。“每天几乎做一批就能卖一半,是乡村振兴带红了日子!”
坐在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新的布鞋坊里,艾鹏静静地纳着鞋底,上线、捶底、砂边……针脚细密,不急不徐。看着儿子艾鹏日渐熟练的手法,赖淑芳有些欣慰,笑容中也更加坚定。当初,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艾鹏在国企有着一份令人羡慕、收入稳定的工作,可突然有一天,儿子提着行李返回家乡,告诉赖淑芬自己要继承家业,将“唐昌布鞋”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赖淑芳有些犹豫,“做飞机发动机性能试验的人能转行手工匠?丢了‘铁饭碗’,未来能有好发展?”
“百年手工布鞋的技艺不能从我这里断代消失。”面对母亲的质疑和反对,向来孝顺的艾鹏头一回与母亲“对着干”。白天,艾鹏跟着布鞋坊的师傅从最基础的开鞋帮做起;晚上,师傅们都下班了,艾鹏在灯下将白天学到的手艺再练习一遍。掌心里磨出的茧,好了又结,见证了艾鹏制鞋技艺的提升。可是,看着老匠人们在布鞋坊里守着不温不火的清苦日子,艾鹏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传承非遗,不能单靠情怀,收入不增长,就留不住手艺人。”
就在艾鹏忧心忡忡之际,战旗村党总支书记带来了好消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市上召开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出台了一揽子惠农利农的好政策!”建作坊、开集市,在乡村振兴的滚滚浪潮下,几十年不变的“唐昌布鞋”搬进了新家。
考虑到村上从事酿酒、榨油、做豆瓣、做布鞋的能工巧匠比较多,去年7月,战旗村组建战旗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动群众自筹自建,将原来闲置的近50亩村集体养猪场,改造成古香古色的特色商业街“乡村十八坊”。“先期建成运营豆瓣、布鞋、酿酒等12个传统工艺作坊,解决1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勃发的乡村旅游带来络绎不绝的游客,看着不少手工作坊都和自己一样门庭若市,艾鹏由衷欣喜,“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生机,布鞋坊的生意蒸蒸日上,布鞋的产量增加到年均7000双,师傅们的收入也翻了近一倍。”
今年春节前夕,随着总书记的到来,让这个距离成都市区数十公里的村庄更加热闹了。游客接踵而至,不单单是因为战旗村优美的风光,大家也想体验一下,总书记关心的新农村到底过上了什么样的好日子。“春节期间,‘唐昌布鞋’几天时间就卖了400多双,比往年同期销量翻了几倍。”看着“唐昌布鞋”成了“网红”被更多人熟知,艾鹏难掩兴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名气更大了,销量更好了!”
一拨又一拨游客来看工艺、买布鞋,有的还会亲自上阵体验一番,感受手工布鞋的传统文化。可艾鹏心里知道,“网红效应”带来的收益只是暂时,立足于长远发展,传统非遗还需要主动顺应时代之变。“为了让布鞋在穿着过程中有效保护后跟,提高承载力,我们加入了一个小的创新,对后跟进行粘跟处理,这样既能保持布鞋的透气性,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对鞋后跟的磨损,让布鞋更耐穿。”艾鹏告诉记者,他们还与郫都区另一项非遗项目“古城棕编”相结合,研发出舒适透气、轻便合脚的手工棕编布鞋;与邻近的蜀绣之乡安靖镇合作,请来蜀绣工艺大师冯桂英老师设计刺绣手工蜀绣布鞋,一改严肃呆板的印象。
“老布鞋有了新转机,大家的收入在翻番,乡村振兴为大家带来了红利!”对于“唐昌布鞋”的未来,艾鹏有更多的期待,“留住传统技艺、留住手工艺人还需要更多努力。”
成都日报记者 李萌 陈泳 实习记者 刘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