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纪监督高效精准,“大数据”功不可没。今年2月以来,沈阳市纪委监委与中科院计算所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开展精准监督,历时近八个月,初步建立起集公示、监督、分析、决策于一体的沈阳正风肃纪监督平台,用大数据做“侦探”,为正风肃纪监督插上科技翅膀。
据沈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10月底,沈阳市已通过平台发现问题34857个,已整改31530个,上缴资金2.09亿元,发现涉嫌违纪问题线索2613个,立案1087件,移送司法机关及采取留置措施24人,挽回经济损失3.64亿元。
“一库四系统”运行
大数据监督打出组合拳
大数据监督平台可以说是专门为正风肃纪监督工作而量身订制的“新概念武器”,包括“一库四系统”,汇聚了覆盖全市97家市直单位、四所市属高校、25个派驻市直单位纪检组、13个区县(市)纪委、各区县(市)下属695个区级职能局共计835家单位的业务数据包。
“一库”即一个正风肃纪监督大数据库,汇集房产局、民政局、人社局等17家单位的业务数据,相当于一个大数据“仓库”,目前共纳入数据总量2.92亿条,其中基础数据2.55亿条,财政资金数据3781万条。“四系统”即正风肃纪监督公示系统、数据采集系统、问题管理系统、综合分析系统,其中公示系统面向公众,涵盖了13个区县(市)、97家市直单位、四所市属高校可公示的所有资金、项目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问题管理系统、综合分析系统找出管理或监督工作中的漏洞,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纪检监督工作需要与大数据相结合,打出组合拳综合分析,从‘早’从‘小’发现问题。”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孙凝晖说,“纪检监督工作就像人的健康管理一样,当然是把大病治疗变成健康体检更好。”
实时数据比对碰撞
发现8万多个疑似问题
据介绍,大数据监督平台将全市6600多个补贴资金名称统一整理为14个大类、533个小类的目录清单,不仅每一笔资金的依据、来源、去向、发放全程可追溯,而且可与涵盖党员干部、监察对象、个体户、法定代表人、去世人员等各类人员信息的大数据库进行实时数据比对、碰撞和互斥,自动产生疑似问题。“通过比对,补贴领域优亲厚友、有房有车人员领取城乡低保、去世人员继续领取各类补贴这些问题一目了然。同时,这些疑似问题会自动进入问题管理系统,交由相关部门处置。”平台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平台实时预警模块对工程项目立项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风险点,设置评价指标。“比如根据沈阳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和要求,通过设置相应的参数,就能让暗箱操作的围标串标、转包分包等行为立即浮出水面,进行有效预警监管。”
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平台共发现疑似问题8万多个。“通过综合分析比对,各类民生资金是否按要求按进度拨付,哪一类资金、哪一个环节、哪一个单位存在的问题多都能发现,为加强监管、堵住漏洞提供了参考。”
群众“一键举报”
村干部违规领取低保被查处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监督。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可以用手机、电脑登录沈阳正风肃纪监督平台,搜索查询自己或他人的补贴资金、政府相关部门项目信息等情况,足不出户就能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如果在公示中发现了问题,可以进行一键举报。”据介绍,在每一项公示信息的页面上,都设置了问题反馈的模块,如发现问题,可以进行投诉举报,系统会按照流程进行规范处置,结果会及时反馈给举报人。“比如有群众在平台中发现,辽中区牛心坨镇居民刘某某已于2015年2月去世,但在2016年至2018年间一直在领取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性补贴。还有朱家房镇高墙子村村干部尹某某一直领取村干部补贴和其他低保补贴,一年合计三万余元。通过调查核实,及时纠正了这些问题。”
推动数据采集立法
创造智能反腐的“沈阳方案”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市纪委监委将以打造国家级监督平台为目标,把沈阳正风肃纪监督平台打造成为科技反腐、数据反腐、智能反腐的利器,不断创造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沈阳方案”。
市纪委监委将推动关于规范数据采集上报的人大立法工作;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建立监督技术实验室,研发监督工作标准规范、核心软件、专利技术;编制三年建设方案,建设正风肃纪监督云平台、大数据工程等,确保规划方案具备高起点、大格局的引领作用。“我们常说,腐败既要治标又要治本,进行大数据的科学对比分析,既找到了治标之策,也是走向治本的重要一步。” 市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张中人说,“我们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全方位、全方面监督,守护群众利益,遏制腐败之风。”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