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数字货币 » 正文

全球报道:你能赚多少,是由你的关系模式决定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0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你能赚多少 是由你的关系模式决定的文 / Momself1“你赚多少钱,是由你跟钱的关系决定的。”精神分析界的前辈曾奇峰老师

原标题:你能赚多少 是由你的关系模式决定的

文 / Momself

1

“你赚多少钱,是由你跟钱的关系决定的。”

精神分析界的前辈曾奇峰老师这样说。

第一次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还不太能理解“关系”的意思:“人怎么能跟钱建立关系呢?就算有关系,大家不都是一样的吗?人人都爱钱。”

曾老师说:“不是的。有的人爱钱,有的人怕钱,还有人恨钱。”

我无法想象还有不爱钱的人,怕钱和恨钱是什么鬼?——直到我接触到一个朋友,他收入不低,开销也省,但省下的钱一次次地亏在不靠谱的投资项目上。我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跟钱有仇啊?”话一出口,顿时想起了多年前曾老师的那句话。

我问他:“你好像并不想让自己变得有钱?”

他笑了:“有钱谁不想?”

我问:“那你有没有想过,做点保守的理财?”

他说:“肯定啊,今年要开始存钱,不能再瞎搞了。”

我请他估计一下,今年能存多少钱。

他想了一下,说要存三十万。我让他设想一下,账上有三十万是什么感觉,他没感觉出有什么特别。我又让他设想了一下,账上有一百万是什么感觉。

他的眉头皱了起来:“那我觉得蛮亏得慌的,赚这么多钱有什么用?”

我说:“那你打算怎么做?”

他说:“要么换辆车,要么就拿这笔钱搞点事情!”

说完这句话他就理解了,我也理解了。他其实没办法跟一大笔钱“和平共处”。所以他投资那些高风险的项目,表面是一个理财问题,背后是关系的问题。

他投资的技巧是可以提高的,运气好的话他可能赚一大笔。但只要他跟钱的关系模式没有变,最终他是要把钱都扔出去的。

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与世界的关系。

2

本质上,关系的模式是一个人周而复始的行动路线。

有时候,这些关系很一目了然。例如做销售的人,总说要跟客户建立关系。有时候是想尽办法讨好客户,也有时候反过来,做饥饿营销:“我凭什么求着你买啊?我的产品这么牛,你想买,我还不一定卖呢!”不管怎样,他都是在利用这种关系,促成自己的工作。

但有时候,这些关系被深深地埋入潜意识中。如果一个人卡在一个地方,想尽办法都没有突破,他很可能已经陷入了一段关系模式,只是自己没有觉察。

今年,我们做了一个课程,把它命名为“人生实验室”。在这个课程中,我们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例如,我们遇见过“一台肚子里有巧克力的洗衣机”。那个女孩的困扰,是希望可以解决掉自己的拖延症。她并不是不知道有一些技术性的方法,可以让她摆脱拖延症,但她就是不愿意去执行。她不断地寻找着答案——“我的意志力太薄弱了吧”“我是不是太缺乏目标感”,等等。

但是在“人生实验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她只是不能接受“分离”的关系。她讲了一个故事:在她5岁的时候,家的洗衣机因旧淘汰。当洗衣机被工人搬到楼下后,她一个人偷偷跑下楼,在洗衣机的滚筒里投了一块巧克力。

“我也知道挺傻的,明明它只是一台机器,但我觉得我再也见不到它了,于是趴在它的滚筒上,和它认真地道别。”

这种在处理关系时不愿意分离的心态,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或轻或重的体现,例如不愿意丢东西,导致家里常常囤积着没用的纸箱;例如即便知道和前男友已经无法复合,但还是不能“一刀两断”。拖延症,只是这种“心病”在她与工作的关系的呈现形式。

我们还遇到过一个男生,他在工作中感觉到非常得累,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呢?”

“我想要被认可。”事实上,这个男生这两年也有晋升,为什么还是会觉得没有得到认可呢?

原来在他刚工作,第一次完成一个大case时,他的上司对他说:这个结果是你等来的,而不是你努力来的。这句话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上司是为了激励你呢?”同组的一位成员一边开解她,一边反思道,“因为我自己也会对我看重的下属说严厉的话,我的目的是想要告诉他,你可以更好。”

那个男生回应:我没这样想过。我只觉得这两年来,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只觉得越来越辛苦。

“那你还喜欢自己这份工作吗?”面对这个问题,他低下头,泪水掉在膝盖上。

虽然原因不同,但很多人都和他一样,在工作中考虑的是“如何达到上司想要的结果”而不是“这个任务本应该达成什么结果”,导致和工作的关系变成了“我与上司的关系”而不是“我与工作的关系”——这才是工作让我们感到累的症结。

道理是相通的。

一个人赚到多少钱,或者工作业绩理不理想,或者能不能做成事,表面上看,都是技巧和能力的问题。但技巧问题的背后,可能有关系的盲区。

一旦看到自己陷在一个怎样的关系模式里,跳出来,就会另有一番天地。

3

人生实验室从今年年初的3月份启动,至今一共做了7期。它的形式说来很简单:把50~60人放到一个或者若干个房间里,给一段时间,干什么呢?随意互动。

想聊什么聊什么,不想聊天干坐着也可以。

跟一个屋子的陌生人,在一起待一小时,你会干什么?

你做的事情,很有可能,换到一个更大的舞台上——跟一个城市的陌生人在一起待一年——呈现出的模式也差不多,是你与别人的关系、你和生活的关系。

甚至再大一点:

跟全世界的陌生人,在一起待一辈子呢?

那就是你的一生了。

你这一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光芒万丈,还是默默无闻?是招人喜欢,还是被敬而远之?是焦虑,还是放松?是引领潮流,还是随遇而安?在“人生实验室”里,差不多就全都看到了。

整个体验的过程像是铺上了一层显影液,一点一滴,呈现出你生活中核心关系的样子。而最终你会成为自己的颠覆者。

很多人把在“人生实验室”的体验,后来被叫作“改变之旅”的起点。

我们做了社群跟踪,发现团体结束后的三个月,很多人有了神奇的变化。这当然不是我们的功劳,两天的体验,不足以有这些奇迹般的效果。是他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持之以恒地觉察和坚持,才产生了惊人的变化。

问题是,我们曾经浪费了多少段“几个月的时间”,却总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因为看不到自己处在怎样的关系模式里,也就无从跳出。

那个只存在两天的房间,是一个改变的按钮。

也会有人对这个过程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不少人反馈,这是“产品体验感最差的课程”。

例如一位参与者说:从客客气气的自我介绍,到逐渐热络的问题讨论,到不知所措的集体尬聊,到情绪激动的几方互怼,到若有所思的总结陈词,到最终被看见的潸然泪下,到头晕目眩地逃离现场……

虽只短短一天,却像过了整整一个世纪。

但是第二天早上我醒来的时候,觉得我的胃里‘咕嘟’一声。好像突然有些什么东西不见了,虽然我也说不清那是什么。”

——它真的有效。

那个每个人围坐在一起的“人生实验室”,就像一个摆满了多面镜的房间。你是自己的观察者,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你在每一面镜子上都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每一个人身上都反射出了你与世界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