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扬言退出《中导条约》背后:美俄陷安全困境,已成骑虎之势
也许,和1987年12月8日一样,2018年12月4日也会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三十一年前,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了《中导条约》,笼罩世界四十余年的核武阴云逐渐散开。三十一年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布鲁塞尔宣布,如果俄罗斯在60天内没有履行条约,美国将暂停条约的履行义务。而普京则在第二天表示,如果美国退约,俄罗斯将被迫作出反应。一时间,“核战争”这个几近被人们遗忘的词语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我们不禁要问,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签订于1987年的《中导条约》全称《美利坚合众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消除其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这份长达三万余字的条约是美苏之间第一个具有实际效力的核裁军条约,它不仅是冷战后期东西方缓和的重要标志,更是核战争威胁逐步消除的里程碑。
自《中导条约》签订生效以来,尽管双方在条约履行的忠实度上存在出入,但大规模核战争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似冷战前期那么紧迫,并且在外交上,核军备竞赛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也在不断下降。可以说,《中导条约》奠定了后冷战时代大国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规范,即排斥核武器作为外交政策工具。它对于缓和国际关系、推进核裁军进程,乃至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意义重大。
然而,美国近日扬言退出《中导条约》,并给俄罗斯设置近似于“最后通牒”的时间表,原因何在?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并且这一困境随着双方军政高层轮番的强硬表态而不断加强,最终势成骑虎。安全困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增加自己安全的行为会引发另一个国家的不安全感,并迫使其做出回应,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在《中导条约》的履行中,美俄都担心自己单方面履行核裁军协议而对方私下违约,从而双方都在条约框架下或多或少地 “打擦边球”,以保障自身的核安全。例如美国在东欧和日本部署的“岸基宙斯盾”系统,俄罗斯发展代号为9M729型的陆基巡航导弹。但特朗普政府对俄罗斯“打擦边球”的行为没有采取默认或者温和的说服姿态,它将其视作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进而采取强硬外交手段,宣布退约时间表,释放出带有强制特征的不友好信号。
美国重点火药桶的退约行为遭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激烈反对。例如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形容这一决定是“糟糕而可怕的,因为它们毫无意义。”此外,美国国会两党的众多资深议员也写信“规劝”特朗普,要求他在退约问题上应与国会与盟国商议后再做决定。
退约决定的影响是消极的,不仅对美俄关系如此,对世界政治的发展更是如此。一方面,美国的退约行为加剧了美俄之间的安全困境。很难想象俄罗斯会在美国“逼迫”和“羞辱”的压力下迅速做出让步。普京在12月5日称,如果美国认为自己应该拥有《中导条约》限制范围的武器,俄罗斯也将这么做。而美国次日的反应则更加剧了安全困境的紧张程度,12月6号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宣布考虑于2021年停止续约《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措施的条约》(START-3条约)。有评论称美国退约是“两个人站在齐腰深的汽油桶里,一个人拿着三根划燃的火柴,另一人拿着五根,火柴多的人却要求另一人把火柴扔掉。”
另一方面,美国退约将引发国际政治的震荡。美俄重启核竞争无疑破坏了国际核军控的共识,核军备竞赛的公开化对国际社会造成了负面的示范作用,尤其可能对无核国家产生错误激励。此外,美俄之间增强的安全困境很有可能蔓延至其他领域,从而引发《中导条约》以外的政治角力。
一战结束100周年庆典的礼炮声还在耳边萦绕,冷战时期核对抗的阴影却沉渣泛起。不知道普京和特朗普围绕《中导条约》博弈时,是否会想起三十一年前在华盛顿的戈尔巴乔夫和里根?或者,想起彼时街头民众的欢呼声?
(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严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