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永好 改革的本质就是冲破一道道关口
编者按
40年,人生于不惑,国家见繁盛。改革开放40年,回望来路正当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世界工厂到中国智造;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论起对中国经济贡献,是哪些领军企业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又是谁“敢立潮头唱大风”?蓝鲸财经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诚挚推出《逐梦40年,致敬20人》大型专题策划,记录和纪念那些对中国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们。以下是关于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的报道:
刘永好,具备中国“创一代”企业家所共有的品质。朴素,他经常穿着一身简单的黑色衣服,一双布鞋,身价直线向上的同时飞机舱位却没有变,依旧是经济舱;吃苦,他认为自己可以跨越诸多困难是因为在“知青”时候的各种磨练,锻炼了心性;敢做,在正大集团于中国一家独大的时候,作为四川省内一隅的企业敢与其争锋,甚至后来居上,赶超对方。
如今,已经67岁的刘永好仍未停下创业的步伐。他直言“我是一个企业家。一开始,我创业,做企业的梦想只是吃饱饭、有鞋穿,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让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后来企业逐步做大了,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我们就要当好行业的领头羊,为公司和行业创造价值。”
同时,他也懂得激流勇退,给年轻人机会。蓝鲸产经记者曾多次采访刘永好,他总说,如今经济在转型,传统企业也要转型,公司的发展会遇到很多挑战,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遇到一些困惑,但是改革的本质,就是冲破一道道的关口,大胆的创新,迎难而上。以新希望为例,企业必须年轻化,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年轻创业公司提供机会,培养出更多年轻有为的企业家。
近日,在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刘永好再次强调,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要实现自身转型,企业必须年轻化,要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企业革新,最后要搭建平台,为更多的年轻创业公司赋能。
星星之火
改革开放40年,作为市场经济下的第一代企业家,刘永好创业已经长达36年。1968年,年仅17岁的刘永好插队到成都市郊的新津县古家村,当地生活条件极差,甚至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但是多年后刘永好曾表示,知青生活让他在农村学到了很多,磨练了意志,为以后的艰苦创业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刘永好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开始挣钱生活。
当时,刘家四兄弟都有稳定的工作。老大刘永言,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就职于某国营单位的计算机室;老二刘永行,师范(现西华大学)毕业,在县教育局工作;老三陈育新(刘永美),四川农学院毕业,在县里当农技员;老四刘永好,省电大毕业,在省一所中学教书。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兄弟四人都捧着别人所羡慕的“铁饭碗”。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决定创业。1980年春节,为补贴家用,刘永行在路边摆地摊维修电视、收音机,短短几天赚了300元,这笔钱在当时不仅足够过年购置物品,剩下的钱作为下一年的生活费也绰绰有余。基于此,手握技术的刘家四兄弟商量:“既然维修无线电可以挣那么多的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正是想法和实践的距离。有了想法,刘永好四兄弟立即付诸行动,这也是他们后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随后,生产队也答应了他们办厂的想法,由刘永好等人提供设计方案等,生产队则提供场地等。但是,当几人把生产好的音响带到公社书记处时,公社书记表示:“集体企业不能与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这样,刘家兄弟刚刚燃起的创业之火被浇灭。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永好还表示要不然其创业史就可以从1980年开始算起。
扎根农业
如果不是电子工厂念头的湮灭,或许也不会产生后来的农业产业帝国。刘永好想创业的念头,像杂草一样疯狂的成长,他只需要一个契机。
随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村开始,兄弟四人认为,既然家电工厂做不成,那就回到农村,进军养殖业,该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对于资金需求较弱,同时他们出身农民对养殖也相对熟悉。
他们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表达了要回到农村创业的想法。县委书记支持了他们的想法,不过,提出一个附加条件,就是每年要带动10个专业户。于是,四兄弟带着这样的任务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但是由于他们白手起家,即便养殖业对资金的需求较弱,他们还是为筹集资金煞费苦心。去信用社借钱,而当时的情况是银行不会将钱借给私人,最后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手表等值钱物件卖掉,再向亲戚朋友借钱,凑够1000元开启创业,成立了育新良种场。
蓝鲸产经记者查询当时的媒体报道获悉,创业初期,刘永好四人因为没有厂房、孵化箱等设备,一切都是收集材料,自己建造。1983年底,他们的“草台班子”共孵化小鸡5万只、鹌鹑1万只,并带出11个专业户。在自身发展良好的情况下,还超额完成县委书记交代的任务,这对刘永好四人来说是莫大的激励。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都是坦途。刘永好在其后来的自传中回忆,1984年,在刚刚取得一些成绩的第二年,就碰上了当时他们尚无能力应付的危机。四兄弟与一位养殖专业户签订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不久,就听闻养殖户跑路的消息,追款时发现,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被闷死,一半在养殖户家里被大火烧死,对方顷刻间倾家荡产。
为了回笼资金,使良种场运营下去,兄弟四人每天凌晨起床,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用喇叭叫卖小鸡,半个多月内将8万只小鸡全部卖完。刘永好后来在接受蓝鲸产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我的成功能给年轻人一些启示,那么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吃苦。”
日子虽然艰辛,但他们迈过了创业路上的第一道坎。此后,刘永好四人决定只做鹌鹑养殖,通过技术、饲料选择等养殖方法,降低鹌鹑的养殖成本。据媒体报道,1986年,育新良种场年产鹌鹑15万只。
而在此期间,刘永好的对外沟通能力和销售能力得以显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永好说:“当时所有的鹌鹑和蛋都是我卖出去的。那时候,我们成了全国鹌鹑蛋批发中心,我们已经把鹌鹑养到了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目标。在我们带动下,整个新津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养鹌鹑,最高峰的时候全县养了1000万只鹌鹑,比号称世界鹌鹑大国的德、法、日还要大,我们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鹌鹑大王和世界鹌鹑蛋大王。”
多元化布局
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车轮始终是向前的,任何一家企业的掌舵人也都是不安于现状的。赚到第一桶金后,刘永好等人开始转型进军饲料行业。
刘永好曾明确表示,其在农村通过养鹌鹑,确实赚了一些钱,但是鹌鹑始终是小产业,不可能做得特别大,“我们发现中国人喜欢吃猪肉,猪肉养殖是大产业,于是我们开始进军猪饲料领域。”
蓝鲸产经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1990年全国合资饲料企业近30家,其中泰国华裔谢易初于1921年创建的正大集团,全国市占率达到50%。彼时,正大集团通过赞助央视综艺节目《正大综艺》进行综艺营销,取得了一定的口碑和影响力。
而刘永好则通过覆盖面广,又密集的“墙体广告”进行突围宣传,直面对手。同时,双方也在进行每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价格战”,战争的结果是正大集团退出四川市场。相应的,刘永好等人的饲料生意不断扩张,直到做到了全中国的第一位,成为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
到1992年“希望集团”注册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集团。次年,很多国有饲料企业由于粮票制度的取消,失去市场和竞争优势,甚至出现发展困难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很多国有饲料企业选择与民企合作,希望集团在此时通过新建、兼并、收购30多家工厂。
四兄弟合力创业的情况持续到1995年,还是走向了“分家”。四人平均划分资产,每人占整个产业的25%。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公司,刘永美(陈育新)建立华西希望公司,而刘永好则成立南方希望公司。
对于这次分家,在业内人士看来正是希望系开始多元化经营,寻求新增长点的节点,也正是此时开始刘永好从四兄弟中脱颖而出,他的时代也正式开始。
1996年,刘永好为解决广大民营企业贷款问题,投资金融业,发起组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作为该银行第一大股东,刘永好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担任金融高管的民营企业家。
随后不久,刘永好组建新希望集团,开始多元化布局。截至到目前,新希望集团覆盖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分公司超过600家,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全球员工近70000人。
蓝鲸产经记者从新希望集团了解到,1997年,该集团进军化工行业;1998年涉足房地产行业,成立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1年,进入乳制品行业;在扩张行业的同时,还拓展市场的广度,比如进军国外市场,澳洲、欧洲等地。至此,该公司旗下的实体产业包括食品与现代农业、乳业与快消品、房产与基建、化工与资源。
可以说,刘永好的创业历程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刘永好曾向蓝鲸产经记者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物质短缺的年代走向消费升级的时代,从跟随他人的脚步,到迈开步子走遍世界,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见证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见证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再到可以引领整个行业发展的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