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独角兽 复宏汉霖欲赴港上市 连年亏损却估值200亿元
编辑 小川
“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说法,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传统靠利润算PE的时代已经过去,资本需要给医药企业更多耐心”,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世高曾这样表示。
传言已久的复星系“独角兽”复宏汉霖赴港上市一事最近终于落槌。12月5日,复宏汉霖提交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申请材料被证监会受理。
虽然成立以来一直亏损,但复宏汉霖估值已高达200亿元,获多家知名机构股东加持。
01
银行弃儿
复宏汉霖2016年12月28日披露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彼时,复星医药下属子公司上海复星新药研究有限公司(下称:复星新药)直接持有复宏汉霖71.34%股份,为其控股股东;郭广昌为复宏汉霖实际控制人。
复星新药和郭广昌当时共控制有49家企业,成立于2010年2月24日的复宏汉霖是其中唯一一家主营业务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的公司,产品主要用于肿瘤治疗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竞争对手基本是国际巨头,从研发到临床、药监局审批到最终上市进行营销竞争,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据上观新闻报道,成立8年来,复宏汉霖已累计投入8亿多元研发经费。
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还要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据刘世高说法,“原研药从临床一期到最后的成功,9个里面只有1个可以上市,成功率只有11.5%。”
图片来源:复宏汉霖官网
钱,对于复宏汉霖而言至关重要。但在2016年之前,复宏汉霖基本无融资,主要依赖于最初复星医药投入的2000万美元启动资金以及后续的多次增资为公司补充运营成本。
银行贷款同样艰难。复宏汉霖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世高此前自陈“找钱”苦楚:没有营收的企业在上海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而新药研发的周期很长、投入很大,十分需要资金支持,所以希望政府部门和国有银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这个难题。
目前,复宏汉霖多个产品处在研发、临床试验阶段,未有产品正式上市销售,仍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复宏汉霖实现营业收入395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54亿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复宏汉霖总资产13.17亿元,还有13.81亿元的负债。
02
资本幸运儿
在资本市场,复宏汉霖属于幸运儿。背靠复星大树,多项研发进展顺利,融资频频,知名投资机构抢筹,估值数倍增长。
2016年6月,复宏汉霖完成了股改前的最后一次增资,引入专业投资者。清科投资、华盖投资、华盖医疗、方正韩投、新建元生物、益飞投资、东方创投等合计投资4000万美元,复宏汉霖投后整体估值约4.9亿美元。
2018年至今,复宏汉霖再次快速进行两轮融资。今年1月,复宏汉霖融资1.9亿美元,投后估值约100亿元。7月,再次融资约1.57亿美元。复宏汉霖投前估值约28亿美元,投后估值29.57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0亿元。估值在半年内实现翻倍增长。
图片来源:复星医药官网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新药及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虽未参与7月的认购,但增资扩股完成后,2家公司对复宏汉霖的持股比例仍有约61.09%,复星医药仍对其有控制权。
财新报道认为,目前,港股市场尚未形成成熟的生物医药公司定价体系。纳斯达克是最成熟的生物医药市场,仅有13家公司市值超过30亿美元,复宏汉霖私募市场最后一轮融资价格已经和纳斯达克市场顶级公司看齐。
复宏汉霖无疑已成“香饽饽”,11月份,上海市高层领导调研了包括复宏汉霖在内的企业,市场解读认为,这些公司可能有希望第一批登陆科创板。
03
中途转道
上市可谓拓宽融资渠道的最佳办法,尚未盈利的复宏汉霖早在2016年即向资本市场迈进,一度首选新三板,但是最终不知何故放弃。
2017年年底,港交所筹划上市改革,允许尚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2018年2月,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复宏汉霖有可能今年下半年在香港发行股份,筹资至少5亿美元。
9月27日,复星医药召开董事会,批准复宏汉霖撤回新三板挂牌申请,并同意其赴港上市的议案。11月27日,复宏汉霖赴港上市议案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复星医药表示,预计复宏汉霖上市完成后,仍将是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
财新援引市场人士消息称,复宏汉霖上市保荐团队有多家券商参与,包括中金、高盛以及复星旗下的德邦证券。
然而,登陆港股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目前,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先行者歌礼制药最新股价相较发行价已近乎腰斩,百济神州港股最新股价较发行价跌去超25%。欲赴港上市的复宏汉霖200亿估值也或将面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