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江北区 » 正文

全球报道:15年来 重庆为下游补水2200多亿立方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15年来 重庆为下游补水2200多亿立方米治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涵养水源,15年来 重庆为下游补水2200多亿立方米在“伟大的

原标题:15年来 重庆为下游补水2200多亿立方米

治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涵养水源,15年来

重庆为下游补水2200多亿立方米

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中展出的三峡库区生态茶园。记者 齐岚森 翻拍

三峡水库的充沛淡水,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但三峡库区也是我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重庆日报记者12月10日从市水利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峡水库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持续增强。15年来,三峡水库已累计为下游补水2200多亿立方米,有效满足了下游生产、生活、航运、生态等用水需求,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系密布……这是重庆独有的魅力,也让重庆成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市水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4.8%,全市年土壤侵蚀总量约9000万吨。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85万平方公里,是我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也是国家级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存量。以三峡库区、坡耕地集中区域、石漠化区域为重点,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土整治项目以及三峡后续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衣、坡地变成梯田。

“我们将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在‘唤回’绿水青山的同时为老百姓打造金山银山。”市水利局水保处处长罗凤介绍,在相对缺水的渝西地区,水土保持项目以种植花椒等耐旱树种为主,而在水资源丰富的三峡库区则以柑橘为主。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打造出致富产业。

“我家4亩多地,过去水土流失严重,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万州区甘宁镇庙沟村村民许名贵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海拔500多米的庙沟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由于山高坡陡,基本农田少,坡耕地多,加之老百姓有顺坡耕作的习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2014年瀼渡河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在庙沟村实施后,跑水跑土跑肥的坡耕地被改造成为保水保土保肥的梯田,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5万吨,新增蓄水保水量70万立方米,提高了土地产出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如今,我家靠着种柑橘一年轻松收入上万元。”许名贵说。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坝前水位在汛期145米至非汛期175米之间变化,水库周边形成夏季出露冬季淹没反季节水位落差30米、岸线长5425.9公里、面积约284.7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其中重庆段消落区面积247.51平方公里,占87%,涉及15个区县和主城7个区。为涵养三峡水库水源,我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将三峡水库消落区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综合治理区3种类型进行分类保护。同时在万州、涪陵、云阳、忠县等库区重点区县开展了1.28万余亩的消落区生态修复试点试验研究,筛选出狗牙根、狗尾草、中山杉等10余种适宜消落区种植的耐淹植物,促进了消落区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

据了解,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由直辖初的5.2万平方公里下降到如今的2.87万平方公里,减幅44.8%,区域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减沙拦沙效果日趋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记者 龙丹梅)

(责编:陈易、张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