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揭晓,成都再次居于榜首,第11次荣获该称号。“成都的生活品质指数以及医疗健康指数都非常出色,这和成都独具的生活美学是密不可分的。”新华社瞭望周刊副总编辑王啟广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因为改革开放,成都人更加幸福,我觉得老百姓的感觉是最实在的。”
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持续释放发展新活力,成都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紧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的理念城市和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系列改革部署,坚持守正创新,高标准推动文教卫体制改革,在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攻坚突破,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创新方式推动新思想落地生根 奏响时代最强音
“产业兴,换来了小康生活;有科技,做产业形成规模;看今朝,乡村旅游同样红火!”……台上,宣讲员们吹拉弹唱、各显神通,生动阐释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台下,数以百计的群众深受感染,掌声、笑声、欢呼声一阵接一阵……
这是11月26日温江区“向阳花”基层宣讲队的宣讲现场。这种活泼亲民的方式,正是成都创新思想理论宣传的举措之一。通过搭建纸鸢书院、院坝会、农民夜校、百姓故事会等平台,全市开展集中大宣讲、常态微宣讲1.1万多场,形成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身边百姓讲故事的大宣讲、全覆盖格局,基层宣讲更具感染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主线,市委中心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研究贯彻。市领导带头集中学习讨论、撰写调研文章、深入开展督导,示范带动全市党员干部全面对表、融会贯通。持续推进中心组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制定年度学习计划,纳入目标考核、加强指导督促,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水平,推动真学真懂真信。
报刊台网和理论研究机构是宣传工作的主阵地,成都重点对《成都日报·理论周刊》、《先锋》杂志、成都电视台《天府新观察》、全搜索新闻网站“理论栏目”、“金沙讲坛·天府文化讲堂”、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七大理论宣传研究机构全方位升级打造。精心策划“践行新理念 交出新答卷”等重大主题宣传近万篇,全面融入文艺创作、文明创建、重大活动和氛围营造。理论宣传更有味道、更有温度、更有气场。
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壮大主流舆论
画出最大同心圆
改革开放40年,成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随着《关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的通知》下发,全市层面同步推开改革开放40年报道,吸引了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权威媒体和海外主流媒体关注,推出“改革开放40年全媒体新闻行动——40年40事”等重磅作品,全国全球半径讲好成都改革发展生动故事,营造改革创新浓厚氛围。
11月30日,成都召开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提升站位格局,为我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在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成都大力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壮大主流舆论。实施“内容+技术+产业”三轮驱动,构建策采编发、作品创作、人才成长机制,建设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媒体机构。打造成都发布、锦观、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看度等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全面推行策划、记者、编辑、评论员“首席制”,打造精品力作。加快市县两级垂直化纵向型融合传播,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面提速。
一系列改革举措,使我市主流媒体传播能级全面提升——成都传媒集团综合实力连续5年位居全国新闻报刊出版集团前3名,市广播电视台位居全国城市电视台前5名。以“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广大市民认同度普遍提高,“蓉漂”扎根意愿显著增强,市场投资信心全面提振,城市显示度美誉度大幅提升。上个月,《世界城市名册2018》向全球发布,成都世界城市排名上升至71位,连跨两级升至Beta+,上升速度在全球居首。
创新发展天府文化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今年我一共买了三十多本书,使用‘文创成都’的积分抵扣,相当于打7折,太划算了。”平时很爱看书的市民汪云静在“文创成都”APP上线后,第一时间就下载和注册,“这是政府给市民的文化消费补贴,让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
作为全国首个文化惠民消费线上支付平台,“文创成都”APP于今年1月上线运营,以“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创新文化消费补贴方式,引导全市居民扩大文化消费。目前,已覆盖全市115家优质文化商户,用户达8万余人,拉动文化消费总量达1472.5万元。
城市文化映射城市气质。“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涵育于巴蜀文明,涵养出成都与众不同的城市气质。成都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去年8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名城论坛第34个会员。
9月25日,成都召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提出把“三城三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通过塑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来打造国际新标识,提升城市文化沟通力和全球传播力。
成都成功举办天府文化周、蓬皮杜国际艺术展、“2018世界文化名城·天府论坛”、2018环球盛世成都峰会、“天府与天堂·艺术对话”等活动,在全球范围吸引和汇聚优质资源、发展要素,“三城三都”城市标识影响力初步显现。
悠久历史积淀的天府文化,如今已深度融入到公园城市、产业升级、绿道建设、街区改造和市民生活,文化资源优势正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走进位于龙泉驿区的梵木创艺区,梧桐树和钢筋水泥建筑相间,园区演出场馆里,工作人员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现场演出忙碌排练。正火传媒总裁罗邴文介绍,2015年底之前,梵木创艺区所在的区域还是成都钢管厂分厂的厂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四川首个拥有完整音乐生态链的园区,为身处音乐产业上下游的企业提供了集聚发展的广阔空间。
聚焦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文化沟通力和全球传播力,力争2020年实现文创增加值1800亿元;打造26个文创功能集聚区、31个文创园区,建设一批具有“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特色街区、文创小镇和文创空间;发展具有引领性的文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营建高品质文化生活和消费场景;启动百亿级文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吸引优秀文创投资机构、项目和人才汇聚成都……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成都从完善政策、产业聚集到文创金融进行了一系列布局。
天府奥体城、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锦城、熊猫星球、城市音乐厅等一大批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建成中西部首个国际艺术品保税交易平台;创新推进“公益电影进院线”,建设150家博物馆、3463家实体书店,荣获“2017中国书店之都”,位居“中国数字阅读十大城市”之首。
推进教育资源全域优质均衡发展
让孩子们“有学上”“有好学上”
“前后看了有十多所幼儿园,从家门口开始,一直看到市中心,甚至私立的幼儿园都考察了一圈。”为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住武侯区兆景路的李女士做足了功课。最终选择在家门口就近入读,周围邻居有孩子在新幼儿园就读的反馈都不错,李女士对孩子幼儿园生活充满期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市民还是享福了。”
像李女士这样的教育受益者不在少数。
成都加快推进全市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公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目前已建成公办幼儿园530所,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到86.49%,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连续三年实现供大于求,3-5岁幼儿入园率达99.21%。
今年1月,成都发布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三年内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36处,其中2018年开工建设196所中小学、幼儿园。
位于金牛区三环边的铁中府河学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80%左右。八年级学生黎锐就是其中之一。去年,黎锐代表学校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中小学学生击剑公开赛,取得了初中组男子佩剑个人赛第八名的好成绩。“以前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击剑运动。”黎锐说,来成都上学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不仅可以参与击剑运动,还走上了国际领奖台。
在成都,和黎锐一样,很多跟随父母进城的学生实现了“有学上”。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每年保障超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30%的随迁子女入学,且其中超过90%都在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和成都市户籍学生一样可以享受各类教育政策和福利。
为了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均等,成都市还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建立和完善从学前到高等教育阶段“不重不漏满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包括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免除住宿费”“营养改善计划”“鸡蛋牛奶工程”“育苗计划”等近30种类型。
在促进教育资源全域优质均衡发展上,成都形成统筹优化城乡教育布局规划、统筹改善城乡学校基础条件、统筹推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统筹保障城乡学生公平就学、统筹提升城乡教育质量水平、统筹提升城乡教育治理水平“六个统筹”,规划优先、用地优先、建设优先、投入优先“四个优先”,促进内涵发展、加强政策倾斜、示范引领带动“三条路径”,优化学历结构、优化职称结构、优化学科结构、优化区域结构教师队伍素质“四个优化”。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关系,实行学校“管理自主”“教师自聘”“经费包干”。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加快建设“优教成都”,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优教,到2020年率先在中西部实现教育现代化。
深化医疗卫生改革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
“健康成都”“运动成都”让生活更精彩
20元钱,看病时能做些什么?可能只够挂一个专家号;有个头疼脑热,只够买一盒感冒药。但在成都老马路社区的居民胥大姐看来,自掏20元签约家庭医生,可能是自己一辈子在看病上花得最值的一笔钱:不但自己的高血压、老伴的糖尿病问题随时都能咨询家庭医生,还能享受健康管理、华西医院转诊绿色通道、上门巡诊等特色服务。
“平时儿女不在身边,签约家庭医生真的让我们特别有安全感!”胥大姐由衷地感慨。2018年7月起,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启用统一的新版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居民自由选择,不管与全市2000余支家庭医生团队的哪一支签约,都能保证获得标准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成都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将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层诊疗能力提升作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三大支柱”,采用“1+N”(城市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和“1+1+N+n”(城市三级医院+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模式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组建医联体。
目前,全市共组建医联体119个,市域范围内各级各类三级医院、所有县级公立医院、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参与医联体。为方便市民跨医院就诊,全市447个机构实现了检测检验结果互认,区域内医疗资源实现有效共享。市民李先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从区医院转到市三医院就诊,除了整个入院流程很快,最大的感受是“省钱了”,真正有了“健康成都”的获得感。
今年10月,成都市被评为2018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成功申办2018年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推动全球健康城市建设经验交流与合作。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成都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更在提升城市环境上下大功夫:建设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园和世界最长绿道体系,积极建设世界赛事名城,鼓励全民健身、全城运动,释放独特的成都活力。
今年6月,成都足协06梯队在法国夺得“塞纳杯”冠军,赛后高唱国歌时所有小球员激动落泪。这则新闻当时引起了极大关注。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成都积极举办青少年足球赛事。同时,社会足球运动也气氛高涨,由市体育局和成都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党报读者杯”足球赛连续五年热火举行。社会足球的精细化管理也日趋提升,打开“绿茵岁月”APP,成都市足协的22个会员协会对行业管理、新闻发布、注册认证、赛事运营、宣传推广等的需求,均能在这个专门研发的竞赛组织管理平台上“一站式”解决,已成为全国第二大足球类网络应用平台。成都加入了新一轮中国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形成不同等级、不同赛制互相衔接的城市足球竞赛体系。
以“运动成都”为城市体育品牌,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在成都,只要你想运动,总能找到场所和机会,绿道让我爱上跑步,让我的生活更精彩。”绿道追跑者刘文庄说。
(记者 王雪钰 曹宇阳 朱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