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强省建设持之以恒 新高地传播江苏影响力
从绵长深厚的江南文脉一路走来,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持之以恒,江苏好故事、好声音传扬悠远。
展开波澜壮阔的江苏文化发展长卷,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短缺的文化生产供给、零散的文化经营活动到繁荣活跃的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从较为封闭单一的对外文化交流到以我为主、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开放格局……回首40年,在江苏这片文化热土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日益凸显,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强。
高效能文化供给,
从“能吃饱”到“营养高”
12月12日,在澳门举行的苏港澳广场舞大展演上, 江苏省广场舞协会携手澳门广场健身舞总会100人同跳“再唱山歌给党听”和“点赞新时代”,震撼全场。
此前的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上,全省群文广场演出好戏连台,包括广场舞大赛在内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在江苏最高层次的文艺舞台上大放异彩。深得惠民福利的江苏人,面庞被精彩艺术照亮,精神被优秀文化引领。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不再满足于做“文化看客”,“诗与远方”成为更高的文化追求。政府搭台、群众登台的背后,是政府对群众个性化文化需求的理解与尊重,而公共文化产品如何满足新时期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端化的需求,越来越考验着各地智慧。
在南京,“二楼南书房”等民间阅读组织进入政府视野,他们凭借新颖的创意、灵活的组织和贴近时代的理念,逐渐成为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在江阴,民营企业海澜之家斥资打造的“海澜马文化博物馆”,吸引大大小小的旅行团云集于此,“约会”世界名马;在宿迁,由个人创办的“天使之翼读书会”为农村留守儿童发起“乡村天使阅读行动”,让全民阅读惠及农村及周边乡镇……放眼全省,个人、企业、社会力量的加盟,使大量的创造性思路、创新性解决方案不断地涌现,让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更丰厚的底色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除了聚焦“强供给”更要“提质效”,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我省已基本建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90%;在全国率先实现“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总数居全国第一,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2002年的330平方米增至现在的1500平方米。
文化惠民,用“真金白银”畅通文化到达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南京、苏州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每年拿出1500万元用于“票价直补”,市民购买入选剧目票价可享最高达50%的补贴。11月9日,英国BBC音乐会管弦乐团交响音乐会登陆南京保利大剧院,这样的世界顶级音乐盛会,门票最低只要90元一张。直补票价,精准惠民,让热爱艺术的观众走进剧场,也让更多“门外汉”得以推开艺术之门。
打造文化标识,
播撒文化影响力
江苏素来有着独领风骚的文化气质。在打造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持久进程中,江苏引入现代思维,以品牌化、标识化烙刻高显示度的江苏印象,有效提高江苏影响力。
10月12日,2018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11月29日,作为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专题论坛之一,“运河文化”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实践频频亮相,备受瞩目。
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我省锚定把江苏段打造成大运河文化带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的目标。谋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筹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搭建国际运河文化交流平台,组织重点媒体讲述大运河故事,策划运河文化出版工程……千年运河正在转化为创新性发展的动力。淮安打造“运河之都”,扬州做靓“运河原点”,无锡建设“江南水弄堂”,苏州再绘“姑苏繁华图”,徐州规划建设运河梦华旅游、中运河风情旅游等景区……加强文化价值弘扬,让运河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强化运河环境保护,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运河沿线正在变成高颜值的生态走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
12月初,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举行,吸引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近300人,深入探讨江南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哲学智慧及其所构建的精神家园。省社科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说,论坛形成共识,在全球化与经济、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下,通过传承发展江南文脉,完整和高质量地保存“江南”这一集体文化记忆,为现代和未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论坛上,作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江苏文库》首批成果86册图书正式发布。工程于2016年启动,计划用10年时间全面梳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编纂总规模3000册的《江苏文库》,由书目、文献、精华、史料、方志、研究6编组成,将收录近1万种文献,堪称江苏历史文化的一次整体呈现。精华编主编、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说,当代中国正处于文化复兴的时代,当代中国人应该保持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古代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是专供学者进行研究,而是供社会大众阅读,从而获得精神滋养,进而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文化产业这一“幸福产业”,正快速成长为江苏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江苏以深化改革求突破,推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7000多家,居全国首位,江苏广电、凤凰出版、江苏有线、幸福蓝海等文化领军企业连续多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奖。去年,6家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资产超千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90亿元,同比增长13.4%,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健康成长。连续举办五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成为省内外知名文化品牌赛事。江苏品牌文化会展矩阵已然成型。
刚刚完成的机构改革,为文旅融合带来新的机遇和广阔空间。首期规模200亿元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刚获批准,将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
新时代“江苏故事”,
从话语相融到情感共鸣
10月的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上,29台原创剧目呈现江苏地方戏创作的最新生态;11月的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国内名团名家32台好戏连番上演,省内原创京昆大剧赢得观众喝彩。
专家认为,江苏的戏曲创作几乎进入“井喷”状态,这背后是文化大省对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追求。江苏文艺界在攀登高峰的征程上从未止步。从歌剧《拉贝日记》《二泉》到现代京剧《青衣》《向农》,从话剧《枫树林》《雨花台》到淮剧《小镇》,从电视剧《春天里》到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一批“苏派”文艺精品,不仅在全国各类舞台上争光夺奖,更重要的是通过弘扬优秀经典文化,建立了广泛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打造文艺精品,必须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10月23日,6位文艺工作者获第三届“紫金文化奖章”,这是我省宣传文化领域最高荣誉奖项。12月初,中国戏剧家协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联合举办“传承·发展——罗周作品研讨会”,以如此高规格为一位80后年轻编剧召开个人作品研讨会,在江苏尚属首次。正如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焦建俊所说,研讨会不仅为了激励罗周个人成长,更希望以点带面,推动全省文艺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的工作方案》《江苏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工作方案》,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文化名家影响力提升行动”“文化英才培育行动”“文化优青储备行动”,建设一支以“紫金文化名家”为引领、“紫金文化英才”为中坚、“紫金文化优青”为支撑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更多像罗周这样的优秀文艺人才,力争到2020年,使江苏成为各类文化人才施展才华、一流人才勇攀高峰的文化人才高地。
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在获得紫金文化奖章时感言,江苏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也是文艺创作的“静土”。“一节一会”,为舞台艺术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和《扬子江评论》等文学刊物为文学人才提供大展拳脚的阵地;新华日报相继推出《人文周刊》《文艺周刊》,为全省文艺人才搭建平台,全方位传播江苏文艺人才所思与所为。
培养本地人才,同时引进优秀人才。省作协秉持开放办文学政策,吸引各地优秀作家加盟“文学苏军”,推出合同制作家等头衔,吸引多位国内文学界的优秀人才加盟。
重装上阵的“文化苏军”,在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同时,不忘“走出去”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江苏的丝竹雅乐、笔墨丹青,无论在殿堂还是民间都从单一的展示迈入更加深入的碰撞与融合。
从江苏交响乐团“江苏风韵”奏响维也纳金色大厅,到“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办进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卢浮宫,再到”江苏文化周”频频亮相世界舞台,一大批“江苏制造”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近年来,“感知江苏”“同乐江苏”“符号江苏”“洋眼看江苏”等系列外宣品牌,大大提高江苏国际知名度,赢得精彩掌声。(徐 宁 王宏伟 王晓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