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青海 » 正文

全球报道: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9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原标题: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执行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奋力开创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新局面,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维护各族群众健康,扎实推进健康青海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40年来,我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特别是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要求,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三医”联动,勇于先行先试,奋力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覆盖全省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实现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省州县三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口帮扶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和分级诊疗制度全覆盖,分级诊疗、大病保险等工作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医改投入年均增长20%左右,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全民医保体系全面建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付比从改革初的104元、37.7%分别提高到2018年的776元、54.64%,全省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80元,累计为21.17万名大病患者支付大病医保费用11.26亿元。药品供应保障新机制平稳运行,通过省级统一招采、省际间联合采购,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中标价平均下降49.45%、39.98%,累计减轻群众用药负担13亿元以上;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建立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分级应对机制,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大幅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巩固完善,累计组建不同形式医联体95个,覆盖所有省级公立医院、18所市(州)级、73家县级公立医院和339家基层医疗机构,全省29个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以上。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970个,常住人口、重点人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58.48%、82.62%、96%。居民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定点的比例超过80%以上。

在2017年度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中,我省位列全国31个省份第8名,医改工作始终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各族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疗机构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的阶段性改革目标,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医改成功之路。

人才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40年来,我省坚持以各族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卫生人才总量少、分布不均衡、队伍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注重引育并举。

制定出台《青海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办法》《青海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卫生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末,全省卫生人员总量达到5588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1485人,分别较1985年末增长147%和130%。全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91人增加到2.48人,护理人员由1.32人增加到2.79人。卫生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大幅提升,队伍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末,全省卫生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1%提高到34.8%,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由1.74%提高到7.2%。全省卫生系统有院士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名,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3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1名,青海省人才“小高地”领军人才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2名,青海省优秀专家43名,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0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60名,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选139名、团队6个。

卫生资源总量不断扩大

40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秉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坚持把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其中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每年以近20%的速度递增。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规划引领作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全省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长。2016年全省卫生总费用达到239.75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提高到9.32%,其中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为46.65%,社会卫生支出比例为25.83%,居民个人支出比例为27.52%。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从改革开放初的1047家增长到2017年的6376家,增长503%,其中,医院21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97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79个、其他4个。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从改革开放初的500/10万、110‰分别下降到29.36/10万、9.86‰,人均期望寿命从1981年的60.79岁增长到71.70岁,主要健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中藏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40年来,我省中藏医医疗、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发展中医藏医蒙医条例》《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关于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促进了中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全省有公立中藏蒙医医院42所,占全省医院总数的39.3%,病床6235张,占全省医院床位数的24.1%,民营中藏医医院25所。全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1%的乡镇卫生院、8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75.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重点学科8个,省藏医院、省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加大,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于2006年获批藏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已培养藏医博士19名,中藏医硕士90名。实施乡村医生中藏医专业中专、大专学历教育项目,培养了1000余名基层中藏医技术骨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85人。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凸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和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先后挂牌成立,建设全国名老中藏医传承工作室21个,培养继承人90人。科研工作成果突出,承担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3项,取得科研成果60余项,获得科技奖励15项。制定并实施了“藏医常见病诊疗规范及疗效标准”“藏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等多个藏医药行业技术标准,“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我省,《藏医药大典》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藏药产业蓬勃发展,全省藏药生产企业达到15家,2017年总产值占全国藏药总产值的44%,“金诃”“晶珠”“久美”等品牌驰名中外。文化传承彰显活力,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年访问量达20万人次,总投资3亿元的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藏医放血疗法等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医药浴疗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遗目录。

健康扶贫工作精准有效

40年来,我省坚持将扶危济困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党中央作出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后,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以深度贫困地区和计划脱贫摘帽县为重点,以持续实施“三个一批”行动为抓手,围绕“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完善健康扶贫长效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监督考核,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贫困人口19种大病救治率达99.02%。贫困人口慢病签约管理服务全覆盖,履约率达90%。重病兜底保障有序推进,全省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政策内报销比例达93.66%。面向患病贫困人口同步实行“六减四优先十覆盖”政策,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累计让利于民2.5亿元。创新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实现了83所州县医院对口帮扶全覆盖,全省建档立卡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7.8万人减少到3.8万人,取得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存量明显减少、增量得到有效遏制的阶段性重大成效。

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落实

40年来,我省卫生健康系统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引领,创新工作思路,全面扎实推进,党建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严格工作程序,坚持公开透明,体现民主精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以党的思想建设为重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出“橘杏讲坛”党建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扎实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三讲”、党的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牢固树立“党建工作是主业,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意识,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层层履行“一岗双责”,形成了全委重视、上下同抓党建的工作格局。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明纪律规矩,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体党员以《党章》《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为核心,严格遵守“六大纪律”,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以作风建设为抓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省委省政府若干措施,在每个重要节日提出“八严禁”“十严禁”要求,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委属各医院全面加强行风建设,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树形象”“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等活动,将良好的职业精神渗透、内化到干部职工的心里,落实在日常的医疗行为和服务工作之中。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40年来,我省坚持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持续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卫生事业投入从1978年的2227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13亿元,增长了58倍。

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中藏医药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临床采供血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医学科技创造力持续增强,医疗服务供给面逐步扩大,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业务用房紧缺和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的矛盾得到了明显缓解。全省县、乡、村三级基层卫生机构达标率分别达到62%,71%和100%,基本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县的目标。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逐年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8年的人均60元,城乡居民免费享有17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中,我省整体排名较2017年度提高了7个位次。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探索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为健康青海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总投入3.48亿元,完成基层卫生信息化、县医院信息化、远程会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健康保障一体化等项目,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投入运行,并实现与国家级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完成405家乡镇卫生院、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家县级综合医院、28家民族医院、55家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化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三大数据库建成率分别达到90%、85%、95%。2017年12月启动居民电子健康卡工程,成为继江苏省之后全国第二个发卡省,目前已发卡30万张,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弯道超车。

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

40年来,我省坚持“重点疾病重点防控,重点区域重点预防,重点人群重点干预”策略,疾病监测系统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逐步健全,包虫病、鼠疫、乙肝、结核病等重大地方病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全面落实。

玉树、果洛两州纳入国家三省(区)藏区包虫病综合防治体系,累计完成包虫病人群筛查480万人,实现39个流行县全覆盖,1.4万名患者获得医疗救治,人群平均患病率由2004年的1.08%下降至0.30%,有效遏制了包虫病流行蔓延的态势。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行之有效的鼠疫监测、疫情应急处置策略和方法,实现鼠疫疫情报告网络全覆盖。坚持开展以普及加碘盐、宣传教育、疾病监测为主的碘缺乏病综合防治工作,累计发放碘盐20余万吨,实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大骨节病得到有效控制,十多年来未发现新的病例。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从最初的“4苗防6病” 扩大到“10苗防11病”,报告接种率均达95%以上, 2000年实现了全省无脊灰目标,甲肝发病率下降到极低水平,乙肝报告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艾滋病保持低流行水平,连续19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报告,新型结核病防治模式覆盖所有县(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基本建成。

健康环境不断优化,累计创建4个国家卫生城市、8个国家卫生县城(乡镇),建设农牧区卫生户厕66.48万座,普及率达到69.17%,饮用水卫生监测覆盖46个县(区、市、行委),承担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机构达到601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现县级全覆盖。

计划生育和妇幼健康服务日趋优化

40年来,我省积极适应计划生育各个阶段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计划生育新特点、新特征,自觉转变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服务能力,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以来我省出生政策符合率均在98%以上。

认真落实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发布《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实施意见》,修订《青海省计划生育条例》,全面两孩出生数占二孩总出生的13.05%,同期增长率为8.06%。不断转变观念,促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公民多元共治转变,加强人口预警监测,人口均衡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三级妇幼健康计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能力与效率、可及性与公平性明显提高,呈现出“四升三降”态势,即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逐年提升,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落实农牧区13项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覆盖率达100%。全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版图文由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

(责编:王红玉、杨阳)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