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业疲软 渝派服饰欲借“韩风”御“寒风”
订单下滑、成本飞涨、利润变薄,近两年,服装行业比较疲软,渝派服饰批发商也未能独善其身,甚至走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以渝中区个协渝派服饰协会为例,曾经300多家商户,如今仅剩下了一半。近日,为寻求突围,该协会邀请韩国服装产业协会携部分服装设计师来渝进行考察交流,计划引进时下流行的韩装设计理念、设计人才等,助推行业升级脱困。
订单下滑 300多家商户减少了一半
最近,在朝天门渝派服饰城经营了十几年女装生意的高先生,和服装行业彻底说“再见”。由于订单下滑,成本飞涨,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店铺转租出去,转向开餐饮店。
“今年来,订单量完全无法带动工厂运营。”高先生介绍,近两年,服装行业疲软,今年订单更是遭遇严重下滑,有时候一天一件订单都没有。但店面租金、工厂运行、营业员工资等开支,让他感觉压力很大。“这样做起来太累。”高先生表示,目前重庆服装行业用工成本约为每人每月5000元。加上店铺租金、工厂运行等开支,以一家50人的厂为例,一个月就要30万元左右支出。
记者采访了解到,高先生并非孤例。
“近两年陆续有人退出服装行业,有的是转战其它领域,有的则是直接关门走人,我们协会中曾经有300多家商户,现在仅剩下150余户。”渝中区个协渝派服饰协会会长、欧曼蒂尔品牌创始人瞿伦川坦言,高峰时期,这些企业的产品曾畅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及东欧、东南亚十多个国家,从业人员近二万人。但到如今,仅剩下150多户实力较强的企业在支撑,一些小型的厂商因经营难以为继则选择了退出。
不过,这些仍在坚守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雅露名依”品牌负责人亢恩学,如今是朝天门“最老”的一批服装批发商之一,对近两年的行情,他感受颇深。“我们前几年做皮衣和棉衣,可以说是供不应求,有些商家等一个星期也拿不到货。但是这两年,就变成我们等订单了,商家没货款,我们自己垫钱都要做,今年公司订单下滑了五成以上。”
渝派服饰协会常务副会长、“圣雪来”品牌负责人陆国明介绍,近两年来企业都在反馈订单下滑。从今年来看,协会内企业营业额整体下滑了40%左右,真正能够盈利的大概只有一成企业。
模式受困
“单腿走路”导致同质化严重
作为中国十大批发市场之一,重庆朝天门服装市场曾是响彻全国的“时尚招牌”,以女装批发见长的渝派服饰批发商,为何会走到今天的地步?
对此,瞿伦川认为,一方面受大环境影响。近两年服装市场疲软,加上电子商务冲击等综合因素影响,渝派服饰批发商生意越发难做。另一方面,也有渝派服饰自身发展模式的问题。
瞿伦川介绍,渝派服饰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贩货代理”到2000年陆续发展“自有品牌”,曾经十分辉煌,全国各地的商家都蜂拥至朝天门拿货,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只需要通过“短”“平”“快”的模式生产即可,习惯了赚“快钱”,只做批发,不做零售,结果一旦外部订单下滑,服装企业便立马陷入困境。
在渝派服饰“单腿走路”情况下,大多企业未形成体系,研发能力薄弱,结果行业内相互仿版,同质化严重,甚至外地市场的商家也来“撵货”抄版。渝派服饰面辅料成本本就较沿海城市要高,人工成本也无优势,从价格上就没有竞争力。一旦外地市场开始抢单,渝派立马就毫无优势。加上如今消费市场已经发生改变,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是个性化、多元化的,这种千篇一律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部分厂家就陷入了让利销售与仿版的恶性循环中。
“以一件成本100元的服装为例,在韩国东大门等市场可以卖到170元左右,但我们卖到110元都难。”瞿伦川说。
瞿伦川说,其实早在2016年,结合朝天门片区提档升级的需求,渝派服饰协会就开始思考转型,引导商家走零售模式,做品牌。为此,渝派服饰精品城还拿出了2000多万元进行硬件环境、外包装等改造。“软件”方面,商场也统一了开关门时间,加强统一考核,统一管理。但结果却受制于人才欠缺、产品研发等跟不上零售节奏而效果不理想。
借力突围
促进渝派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两三年前还能熬一下,但现在是不改变不行了,可以说渝派服饰批发商们已到了生存关键时期,如果再不转型,估计3年后,就没有几家能坚守了。”瞿伦川说,为此,渝派服饰协会多次组团到韩国考察,希望借助韩国服装的设计理念、风格,甚至引进人才、企业等,为渝派服饰注入新鲜力量。韩国服装产业协会方面也多次表达了合作意向,此次韩国服装产业协会一行前来重庆考察,双方进一步商讨了合作细节。
瞿伦川透露,目前双方正计划建立一个“中韩服饰交流中心”,以实现设计理念、专业人才、时尚信息共享等。补渝派服饰的设计短板、提升品牌名气、甚至促进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韩流服饰近年来风靡整个东南亚地区,并已形成独特的时尚风格。”瞿伦川说,引进韩国设计人才等资源,除了为本土服装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双方的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借鉴的效果,从而提升渝派服饰的整体水平。
韩国服装产业协会中国代表处代表、韩国时尚青年设计师协会会长许勇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韩国服装产业协会、韩国时尚青年设计师协会在上海、广州等中国沿海地区都有合作,下一步也希望开拓内地市场,韩国拥有服装产业先进的经验及上下游资源,重庆具有辐射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的市场。双方合作可以实现“双赢”。
“至少在三方面我们有合作的良好基础,其中之一是设计人才开发。”许勇九介绍,韩国从高中开始,就设有服装专业,每年还会举行高中生的设计比赛,同时,韩国还有服装大学联合会,旗下设计师资源丰富,自己也是其中的导师之一,也希望为他们找到更多合作机会,重庆的服装企业众多,自己可以把这些优秀的设计师带过来。
另一方面则是商品研发方面的合作。中国的消费市场巨大,有数据统计,中国服装销售,韩国产品要占3.8%左右,以韩国东大门为例,每天70%~80%都是中国顾客,其中杭州、深圳、广州等地的要占6成。这些沿海的服装商早就开始到韩国拿货、买版。
“再者就是信息共享。”许勇九说,韩国服装市场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完善,能以最快速度掌握最新的时尚资讯,甚至是引领时尚潮流,这些通过“中韩服饰交流中心”,就能实现共享。
朝天门服装品牌“高裳伊美”负责人高勇表示,做服装应紧紧抓住潮流,但是由于缺乏信息沟通渠道,韩国、欧洲等新出了面料或者是流行趋势,重庆企业至少要两三周后才知道,并且往往只有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靠自己跑去这些地方打探才能知晓。
纵深
巧借“外力”还需接地气
昨日,多位服装企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合韩国时尚资源,对于渝派服饰的整体提升,非常有好处。一是在版型开发、流行资讯等方面,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潮流,另一方面,韩国设计师的引进,可以提升渝派服饰的设计眼界、设计视野,对重庆服装业的整体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不过,在他们看来,不能只是简单的引进,而是要重在落地,引进韩国资源还需要“接地气”,从细处着手。
渝派服饰协会副会长赵旭认为,服装产品需要与当地的市场情况、文化习俗等相结合,目前不少渝派服饰面临的客户有两种,一部分是满足穿衣刚性需求的,这部分人对流行趋势反响没那么强烈;另外一部分则是提前消费的人群,这群人就对时尚的要求高。因此,企业合作时,应该先找准自己的精准人群,然后拿出相应的产品循序渐进地做。
许勇九也深表赞同。他说,目前在上海、杭州等地的合作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在韩国设计师设计好了后,很多商家又担心产品不被市场接受,结果又改回原有的风格。合作应该循序渐进,比如一个厂家有十款风格的产品,可以先拿一两个款式进行“试水”,如果一上来全都采用,也会很冒险。
陆国明则表示,目前韩国不少服装企业是引导市场消费,韩国服装企业重视讲故事、树品牌文化,例如每个企业都有企划部,会专门分析来年的流行趋势,预测哪些可能会卖得好,但是目前不少渝派服饰企业还停留在“去年哪些是爆款就做什么”的适应市场消费阶段,因此,在学习借鉴时,最先学习的应是理念、思维的转变,而不是照抄照搬,或者是等着买版,通过有效的转化落地机制、措施和团队,在借鉴、引进的前提下,将国际最新技术、理念,转化为重庆服装自己的创造力。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重庆师范大学服装系副教授周启凤也说,渝派服饰要转型,学习借鉴韩国经验只是一个途径,真正需要做到的是从内部“涅槃”,一是理念的改变,二是品牌形象塑造,三是运作模式要跟上。
周启凤说,服装行业已经不再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在零售为王的今天,企业一定要重新认识“新生代消费群体”,切忌以传统的模式抢占市场。渝派服饰原来“打游击”的生产方式已经行不通,而是需要有自己固定的品牌,通过品牌设计、质量、服务等“软实力”全面塑造品牌力量。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孙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