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中国频道 » 正文

全球报道:央行媒体 应将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1  来源:网易新闻
核心提示:原标题:央行媒体:应将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围中国人民银行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

原标题:央行媒体:应将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围

中国人民银行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以来,“双支柱”调控框架已成经济热词。事实上,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的重要举措。

作为货币政策实施者和金融稳定维护者,人民银行在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初步形成了“双支柱”调控框架,为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时俱进创新金融调控方式

传统金融调控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实施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进入新世纪,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成效显著,金融体系动员国内外经济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开始分化,金融体系自身的复杂性、脆弱性也明显增大,单一凭借货币政策调控对维护金融稳定有些力不从心。

2003年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时明确规定由人民银行承担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而业内人士认为,仅靠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存在局限性:第一,价格稳定并不能保证金融稳定;第二,加杠杆使金融行为的顺周期性更加明显,容易形成“超调”;第三,金融正反馈机制可能跨机构、跨市场传染和放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使各方认识到,为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亟须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杠杆水平进行宏观的、逆周期的、跨市场的调节。因此,人民银行开始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全面深入开展宏观审慎政策实践。同时,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所谓‘双支柱’,实际上是这一轮危机后,全球政策当局反思的一个结果。因为之前并没有现成的经验,所以在中国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持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近年来,围绕优化制度建设和完善政策工具,人民银行不断探索落实宏观审慎政策,取得明显进展。在制度建设层面,2013年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推动建立和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更好地支持宏观调控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牵头制定《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2015年正式出台存款保险制度,推动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在政策工具层面,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与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有力促进了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稳健性;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引导。此外,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审慎管理,并探索对清算、支付、托管等金融基础设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保障金融安全稳定作出的重要制度性安排。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注重根据形势变化,从启动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发挥MPA逆周期调节作用、适时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稳步推动资管新规平稳实施等方面入手,适时调整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比如,2018年第一季度,首次启动对4327家金融机构评级,加强对金融机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态的监测;调整MPA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零调整为20%,重启中间价报价“逆周期因子”;联合发布资管新规,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而弥补监管短板,治理市场乱象,防范系统性风险。

保持币值稳定 维护金融稳定

从目前而言,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等工具,以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用于调节总需求。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资本要求、杠杆水平、首付比等手段,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而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将从根本上起到两大作用,即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主要聚焦物价,而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则涉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机构行为,目的是为了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宏观审慎政策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逆周期和跨市场调控,其目标是整个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可以在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

在连平看来,目前,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各司其职,功能发挥良好。然而,货币政策针对宏观经济运行,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则是金融行业整体运行及其风险,因此,应注意避免两种政策可能相向而行带来的政策效应。

尽管两大政策各有侧重,但它们联系紧密,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相互融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建议,宏观审慎政策要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并加强与微观监管的配合。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用“五个坚持”和“六个稳”勾勒出2019年我国经济工作主要方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是人民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展望未来,鲁政委表示,新形势下货币政策要加强针对性,在总量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流动性结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的意愿与能力。

而对于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很多专家认为,应将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围,完善金融调控治理架构,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