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回来的御赐“岁进士”匾
深圳龙岗区宝龙街道龙新社区兰水坣村的环水楼近日迎来落成120周年华诞,深圳、惠州乃至海外叶氏宗亲会纷纷送来匾额庆贺。环水楼叶氏后裔、海内外叶氏宗亲代表以及各界人士近千人出席庆典仪式,舞狮、杂技、客家山歌、舞蹈等民俗文艺活动把现场气氛点染得热烈而隆重。深圳市叶氏联谊会副会长、环水楼第五世裔孙叶万片主持策划了此次活动,他撰写的一副楹联颇能反映兰水坣叶氏历史和环水楼当年盛况:“环水淙淙涌出祖孙三进士,阁楼煌煌彰显门前四旗杆。”
环水楼是典型客家围屋
环水楼所在的兰水坣村位于龙岗区东部,背靠求水岭,该屋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屋,落成至今整整120周年。此围屋前原有小溪环绕而过,故称“环水楼”。楼前植有一片风水林,包括龙眼树、凤凰木、罗汉松等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记者当日随深圳民俗学家廖虹雷,考古学者、深圳文物保护协会监事长彭全民参观了环水楼。这座大屋依山而建,南北走向,呈长方形,逐层递进,有“六厅十八井,四进一围龙”之说。环水楼占地约10亩,合6000多平方米,加上门前禾塘鱼塘及两旁的崇正学堂等附属建筑,共12000多平方米,180多间房屋,可居数百人。其四角是四个碉楼,其中轴线是一道天街,拾阶而上依次是下厅、中厅、上厅,正中是祠堂。这条天街是家族集中祭祖和议事场所,每逢除夕、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或者家族大事,族人便奉上三牲财帛、香烛纸钱,在此集中拜祭。
祖孙三代三位“岁进士”
廖虹雷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参观过环水楼,后来写过有关考证介绍文章。他告诉记者,环水楼内挂有御赐匾额,门前竖立旗杆并刻立石碑,以示门第显赫。环水楼围屋大厅悬挂着三块“岁进士”牌匾,廖虹雷介绍,清光绪三十一年那块为真迹,其余两块为早年仿制。此外,围屋内悬挂的“朝议第”“思德堂”也为御赐。
廖虹雷说,“文革”期间,环水楼门前旗杆被砍,石碑石刻被撬去当猪栏,而“岁进士”匾也被人拿去当案板切菜砍肉,幸亏后来环水楼叶氏后裔、曾任龙岗镇文化站长的叶万片把“案板”偷偷藏起来,此匾才得以幸存,它的正面没损坏,背面却已刀痕累累。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经历120年风雨沧桑,环水楼整个建筑结构保存完好。
那么何为“岁进士”呢?“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明清时期对岁贡生的雅化别称,而岁贡生是选拔各地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秀才)。环水楼三块“岁进士”牌匾分别属叶树棠、叶伯熙和叶鼎基祖孙三人。一门三代“岁进士”,在当时偏远的龙岗实属不易。
参照“南阳世居”修建
叶姓起源于河南叶县,环水楼叶氏是从惠阳淡水镇迁至龙岗兰水坣定居的,和著名的叶挺将军同宗,按辈分排行,叶树棠是七世孙,叶挺是九世孙。120年来,环水楼叶氏繁衍了八代一千多子孙。而据廖虹雷考证,兰水坣叶氏开基祖和环水楼大屋创始人正是叶树棠。
清光绪六年(1880年),叶树棠离京辞官,与妻子曾氏携三子及众孙,落脚龙岗开基立业。叶树棠长期为官,积蓄了一笔家产,于是决定斥资动工兴建围屋,八年后叶树棠辞世,此屋尚未竣工,后经两代人艰辛劳作,历时18年,耗资8万余两白银,终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这座雄伟壮观的环水楼围屋。据介绍,环水楼是叶树棠参照其二世先祖叶辉庭的淡水铁门扇祖屋“南阳世居”布局修筑的,继承了客家四角楼和围龙屋传统,造型美观,风格独特。
缺乏必要维护和修缮
民国以降,环水楼叶氏仍在各个领域内各显其能。叶树棠七孙叶衍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科,曾任民国广东省第二届议会议员、省公安厅秘书。九孙叶强基毕业于香港大学医科,曾任东江纵队首席医官。十二孙叶立基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商界名流,长期担任叶氏雪兰莪宗祠总理或理事。叶树棠四代裔孙叶端照早年就读云南陆军讲武堂,曾任八路军少校参谋、解放军上校副师长。
环水楼叶氏曾建有一座私塾,名为“崇正学堂”,除供叶姓子弟免费读书外,有时也收外姓子弟入读。据介绍,崇正学堂为龙岗一带培养了大批人才,如跟随孙中山的叶若霖、参加东江纵队的叶强基、参加龙岗红花岭战斗的李琼芳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崇正学堂还曾是龙岗地下党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场所。据悉,龙岗区宝龙街道对此次庆典十分支持,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将环水楼打造成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廖虹雷说,环水楼当年鼎盛辉煌,但长期缺乏必要的维护和修缮,如今入口处的仁兴门已是断壁残垣,外墙也多处裂开,最阔处达20厘米。彭全民希望环水楼能尽快申报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 夏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