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远眺。 记者周密摄
投放鱼苗,恢复生态。 记者王俊星摄
拆除偷捕平台。 记者赵伟摄
河长电子公示牌。 记者李海曦摄
老朋友红嘴鸥又到滇池。 记者刘凯达摄
2018年,滇池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的市级、区级重点项目均100%开工。
昆明市治理滇池的决心坚定不移。截至2018年10月31日,市级重点项目今年计划实施62个,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项目有39个,正在建设23个,开工率100%;区级重点项目今年计划实施145个,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项目有87个,正在建设58个,开工率100%。
2019年至2020年,81个项目将继续建设,全力以赴实施滇池保护治理攻坚行动,采取控制城市面源和雨季合流污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完善流域截污治污系统、优化流域健康水循环、提升湿地生态环境效能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滇池水质目标。
今年
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
据了解,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实施69个调蓄池,全部开工建设,已完工57个,调蓄总量86.319万立方米。河道、管网清淤工作中,滇池流域9个区均已按年度计划完成辖区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管网的清淤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河道清淤长度259.8千米,清淤量186.79万立方米;排水公司完成排水管网清淤1545.8千米,清淤量15.9万立方米。
目前,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昆明主城及环湖建成了5722公里市政排水管网、96公里环湖截污干(管)渠、17座雨污调蓄池和2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518座各类再生水利用设施,日处理总规模达到31.78万立方米,昆明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建6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智慧河道建设中,昆明市已全面完成滇池流域主要河道行政交界和入湖口断面6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
位于船房河入湖口附近的一栋小屋内布满了各种仪器,仪器面板上正直观地显示着最近一次监测到的船房河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水质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指标,这就是昆明市已经建成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之一。
在系统中设定了考核标准,如果监测数据超过了标准,数字将以红色显示,除了面板上直接显示的指标,监测时还同时会对环境温度、水温、浊度、pH值等指标进行自动监测并记录。每隔4小时,系统就会进行一次监测,同时,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随时通过人工操作进行监测。像这样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已建成63个,覆盖各条入滇河道,及时掌握各条河道最新水质情况、净水厂污染物削减量、区域和流域水质评价等情况。
“智慧河道”助力精准治理
目前,盘龙江全线已布置近100多个高清监控点,普及到各个支次沟渠,实时显示着盘龙江沿岸各个视频监控头可视范围内的动态情况。
“智慧河道”平台建设以来,能有效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从发现问题开始,通过市(区)联动,10分钟以内工作人员就能到达相应地点进行处理。
今年3月,市滇管局先期在盘龙江全面实施智慧河道视频监控设备安装,并同时开展项目实施方案。截至目前,盘龙江河道监控项目已在松华坝水库、江沣源路桥、霖雨桥、金色大道桥等地建成18个站点。同期建设一个视频监控中心,已实施交付。前端视频监控点均选择安装在各类主要闸门、涵洞、分流点、溢流口、排水沟口、管道口,视频监控头清晰度达到了800万像素,可360度旋转,想看哪个监控点,鼠标一点就能放大视频或旋转摄像头,查看此时此刻河道的实时情况。
通过视频监控手段,加以智能化分析,在末端截污、点位治理、源头治理、河道系统治理上形成高效、可视化、平台化、信息化的治理方法,为滇池保护治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依据。同时,为“河长制”保驾护航,实现河道巡查监督,及时发现、报告和制止涉河违法违规行为。
市级6部门联合网格化执法
目前,滇池流域35条主要入湖河道已经建立了市级6部门联合网格化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污染滇池水质的环境违法行为。
2018年以来,严格落实“一条河道、一名督查专员、六名执法队员”的精准治污联合执法机制,开展巡查、联动执法,查找问题、即时解决,及时填写河道巡查登记表格,加强痕迹管理。
同时,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还完成入湖河道截污治污设施现状排查,编制完成白鱼河、古城河和广普大沟入湖河口前置库建设试点方案上报;完成车家壁岔沟、渔村沟、郑河路沟、大沙沟的污染水生物处理设施建设,召开了西山区河道生物治理经验推广会。
“一河一策”提升河道水质
昆明市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突出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创新治理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强化落实“河长制”,在滇池流域全面建立了四级河长、五级治理责任体系及三级督察制度,共有市级河长25名,区级河长132名,乡镇级河长193名,村级河长462名。
目前,昆明市已对三年攻坚“一河一策”水质提升实施方案进行了多轮汇总、修改,完成了35条主要入湖河道河长公示牌的设置和《巡河手册》的编印。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工作动员会明确的相关要求,组织滇池流域各区开展了三年攻坚“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编制,综合采取河道截污、闸坝改造、建设雨污调蓄池、微污染水处理、前置库处理系统建设、河道清污分流、强化管控等措施,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削减污染负荷,提升河道水质。
让河道生态补偿金用到实处
昆明市严格落实《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生态补偿金统筹管理。
每个月,市滇管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都做好补偿金的核算、通报工作,会同市财政局下发缴款通知,督促滇池流域各区及时足额缴纳生态补偿金,让河道生态补偿金用到实处,发挥最大的作用。
同时,市滇管局还不断加强湿地生态环境效能提升。为规范滇池湖滨湿地建设与管理,最大程度发挥滇池湖滨湿地的功能,组织编制了《昆明市滇池湖滨湿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按照国有公管、政府主导、市级统筹、属地负责、以奖代补的原则,开展湖滨湿地建设与管理。以湿地资源及资产保护、湿地功能维持、湿地日常管护为核心,加强湿地管理,提升湿地生态环境效能。
几大净化厂已投入使用
2018年,已完成第一、三、九水质净化厂超极限除磷提标改造实验示范工程建设,第一水质净化厂已投入运行,第三、九水质净化厂正在调试;倪家营水质净化厂一、二期极限脱磷降氮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倪家营水质净化厂、普照水质净化厂二期改扩建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
滇池畔“最美公路”开通
经过3多年的建设,环湖南路古城段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被网友誉为滇池畔“最美公路”的新环湖南路晋宁段开通。
全长11.783公里的环湖南路提升改造工程起于晋宁区太史村,止于高海高速终点。行驶在“最美公路”上,一侧湖水碧波荡漾,一侧青山绿树成荫;近处水面波光粼粼,远处城市与湖泊海天一色。公路沿线,为让市民能够近距离欣赏滇池美景,还专门设计了停车观景带。
新环湖南路将滇池、荷塘、湿地等天然绿肺,老塘嘴、虎山、弯子塆等自然风光,以及太史村、甸心村、下方古城等滇池边传统渔村“连珠串起”。
明年
第十三水质净化厂通水运行
昆明市第十三污水处理厂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封顶,有望明年投入运行。
昆明市第十三水质净化厂位于西山区王家堆片区,占地面积约为4.8万平方米,设计污水处理总规模为每天12万立方米。工程纳污范围为20.06平方公里,东以老运粮河、草海为界,南至滇池外海,西至西山,北至马街中路、成昆铁路。
待水质净化厂运行后,可为西片区污水收纳、处理提供重要保障,弥补西片区第三、第九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规模不足,降低主城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
市民有望乘“水上巴士”泛舟滇池
按照工程进度,最早明年初市民就可搭乘“水上巴士”泛舟滇池。
目前,昆明滇池沿岸有草海、大观公园、海埂公园、古滇湿地公园等多处乘船点。正在实施的滇池航运建设项目将新建呈贡新城码头、修复白鱼口码头、改扩建彰美村码头、改扩建湖滨一号停靠点,并配套建设航道工程、船舶建造及相关支持保障系统、辅助工程和环保工程。
滇池航运建设工程是环滇“四大交通圈”中“湖面旅游水运交通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乘船观赏滇池风光,将成为许多市民重拾“滇池记忆”的方式之一。
■呈贡新城码头
位址:呈贡斗南镇滇池生态湿地公园,原斗南客运码头港址处,占地面积164亩。
港区共设计7个泊位,其中公务泊位3个,其余泊位为客运泊位(1000客位船舶)。设计客运吞吐量为160.75万人次/年。呈贡新城码头将成为昆明滇池航运的“公交总站”。
■白鱼口码头
位址:白鱼口省工人疗养院又一村门口。
设置一艘24m×6m趸船(接驳船),可以在趸船上设置候船室,方便游客上下船等候;港区共设1个泊位(170客位船舶),客运和公务综合泊位。设计客运量规模为16万人次/年。
■彰美村码头
位址:滇池草海东岸彰美村内(草海隧道附近)。
设置2个170客位客船泊位及9个公务船泊位。设计客运吞吐量为20万人次/年。
■湖滨一号停靠点
位址:滇池西北岸的龙门村南侧,西山龙门寺山脚下的原新华印刷五厂处。
设1个170客位客船泊位,1个公务船泊位。设计客运量规模为16万人次/年。(记者黄河清 蔡晓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