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天被“古墓派”刷了屏,为啥学校总能挖出古墓)
1月6日,一则中山大学南校区挖出汉代古墓的消息,瞬间让中山大学上了热搜。
当天下午,中山大学宣传部门确认,该校广州校区南校园拟建学生食堂项目选址,施工时发现墓地的情况属实。该校已经上报,文物部门已进驻现场,正在按有关规定进行办理。消息一传出,中山大学的校友们喜大普奔,纷纷感叹道:“我和古墓一起睡了这么多年”、“我们曾经在汉代名仕的地盘上求学”、“考古专业喜提实习现场”……
考古人员在现场捡出一些大块的碎片,推测是墓志铭,但已遭到破坏,一时无法辨认上面的文字。在工地一处呈三角形的墓穴里散落着数十件古物,有十多个罐状器皿和盖子,还有一些牛、鸡等动物形状的物品。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此工地发现了数处汉墓。
考古人员在中山大学在建饭堂挖出的古物
7日上午,中山大学学生会官方微信发布《广州校区南校园东区食堂项目考古发掘通报》。文中提到,中大学生会通过校基建处了解到,考古发掘位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东区食堂项目工地,现场发掘已基本结束。东区食堂项目,位于南校园松园湖的东侧,总占地面积为7507平方米,单体总建筑面积为24031.1平方米,其中地上5层,地下1层,最大建筑高度为23.85米。该项目已经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建筑废弃物处置证》。
此次发现疑似汉代古墓与中山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据了解,该项目位于“康乐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区,这一区域内有凤岗、马岗顶等山岗,地势较高,以往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和东汉墓葬等遗迹。1950年代曾发现史前时期的石器,1960年代以来多次发现数座古代墓葬,2014年被公布为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
考古人员在中山大学在建饭堂挖出的古物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研究成果看,汉代海珠区并不是现在的一个大岛屿,而是以宝岗、晓岗、赤岗、马岗顶等高地为中心形成的小岛。考古发现的东汉墓葬,其主人生前可能是在这些小岛上生活的居民。”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地势较高,适宜古人生产生活,死后埋葬。
这并非是中山大学第一次发现古墓。据记载,1961年1月10日《羊城晚报》曾披露中大考古教研组在校内发现一处西汉时代墓葬;同年11月,《中山大学》记录,中大考古教研组在校区东区原高岗球场发掘出一座东汉砖室墓葬;1981年4月,中山大学东南区电教大学施工工地发现东汉时期墓葬一座。经有关部门同意,该校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师生们自己动手,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正因如此,中山大学在项目开工前就发函给广州市文物局,申报开工前考古工作,大概在一个月前发现了古墓的痕迹。
考古人员在中山大学在建饭堂挖出的古物
考古调查时间表
2018.6中山大学发函广州市文物局申报项目开工前考古工作;广州市文物局回函表示该项目位于文物埋藏区,应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若发现古文化遗址和古墓墓葬,还须进行考古发掘。
2018.7中山大学委托广州市考古院进行了考古调查,确认该区域属于文物埋藏区。
2018.11工地进行了现场围蔽,广州市考古院派驻考古队进驻施工现场,开展施工前的考古勘探工作。
2018.12完成考古勘探工作,发现有东汉及明代墓葬;中山大学委托广州市考古院进一步考古发掘。
2019.1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
目前,考古勘探已发现多座东汉和明清时期墓葬以及唐代水井等文化遗存。下一步,学校和广州市考古院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和考古工作规程,对这些古遗址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
考古人员在中山大学在建饭堂挖出的古物
说起来,学校挖出古墓实在算不得新闻。西安就能举出一大堆:陕西师范大学的贾耽墓(唐朝宰相),西安理工大学的唐朝公主李倕墓(有人戏称该校为皇家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的夏太后墓(秦始皇的奶奶)……
一方面,像西安、北京、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古都,历史埋藏、墓葬遗迹本身就远远多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我国古代(现代也如是)的宜居地区本身并不算宽广,至少远远小于国土面积。自古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民族都愿意聚居在平原地带,且习惯于集中埋葬。随着城市发展的快速变迁,传统的乱葬岗、埋藏区早已经成了城市中心。
以沈阳为例,皇太极的坟墓选址在北陵,原本有出城(北门)十里下葬的意思,如今早已是城区之中;北京的中关村,原名中官坟,是太监们的集中墓葬区,都已经在城市快速的发展中融为一体了。因此,大学在扩容过程中,像更远处寻求开阔场地,也就很容易进入到历朝历代的墓葬区,出现古墓也就不奇怪了。
01学校里的古墓竟是祖师爷
西北政法大学成立于1937年,为传统法学教育的五院四系之一,在法学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随着发展,原有校址已无法满足扩招的需要,在西部大学城建设的背景下,西北政法大学的新校区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法大学新校址选在了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当年4月,施工人员准备为该校体育办公楼打地基时,意外发现一座汉代古墓。据当时发掘简报记载(我国考古工作的惯例,谁挖掘谁简报,此案上报单位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这是一座斜坡墓道土洞墓,坐东朝西,略偏东北方向,平面呈现甲字形。
令人遗憾的是,该处古墓之前遭遇过严重的破坏和盗掘,除了西北角出土的铜洗之外,其余器物几乎被盗挖一空。从古墓埋藏形制来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加之出土的星云纹铜镜、典型的汉武帝时期五铢钱(铜色殷赤纯净,篆文清晰)等器物,考古人员很快判断出这是一座西汉中期的墓葬。
由于墓葬中没有发现尸骨,坟墓又屡遭盗墓贼的黑手,墓主人究竟是谁就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好在,考古人员最终在墓中清理出了两枚双面穿戴铜印,又称印信,这在考古学上是可以一锤定音的证据。
两枚印文经辨识如下:“张汤、张君信印”、“张汤、臣汤”。与地理位置、历史资料记载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出土墓葬与《史记》记载丝丝入扣,最终确认墓主人就是汉代以“酷吏”著称的官员张汤。
由于握有实权,且受皇帝信任,张汤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他主审了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的案件,杀得人头滚滚,史书记载:“凡淮南、衡山二狱,所连引诸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数万人”,连汉武帝也觉得有些过份,太史公司马迁也毫不客气地将他列入《酷吏列传》之中。
由于得罪人得事儿办得太多,张汤最终在诬告之下自尽身亡,死时家无余财。权倾朝野而囊橐皆空,这与张汤墓葬中出土的证据也是相吻合的。
如今,西北政法大学张汤墓的发掘遗址上立着一座廉亭,可算实至名归。有趣的是,当年西安大建西部大学城,考古部门共抢救性发掘了战国、秦汉、唐等时期古墓88座,而最早的法律长官张汤墓,恰恰在校界旁边,可以说是奇妙的巧合了。
02火炕底下的一片深情
炕是东北地区常见的家庭生活必备品之一。1987年,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镇西堡镇前下塔子村的一位农民,翻修房屋时,帮工的村民不小心把地面打穿,下面竟是一个黑黢黢的洞!当村民们大着胆子将地面打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古墓。棺材之上铺盖着厚重的青石板,墓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见。
在考古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部分墓碑已经被人砸碎,幸好来的及时,考古人员对残片进行了恢复,同时还原了石棺的形制和石板构筑的情况。意外地让我们看到了800年前,一名儿子的真挚情感。
这一墓葬中的石棺是南北向的,整个石棺的四壁由六块石板拼成,东西两壁各2块,南北两壁各1块,棺的四角有榫卯相接,棺底由8块大小不等的石板铺成,墓顶由3块石板做棺盖。制作石棺的石材都经过了简单的加工和修整,其中一面凸凹不平,一面较为平齐,平齐的一面朝向棺内。
从棺木的形制尤其是墓志铭记载的文字,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座距今800年、金国时期的古墓。墓主人是冯开的父亲、母亲。
冯开是谁?在史书中,这是一个不起眼的过客。没有传记,没有事迹,不知生卒年月,只是在《金史》中一笔带过,记录了1215年冯开与同事到河南考察、分发荒地的十几个字而已。
但在墓志铭中,人们看到了剥去历史迷糊,一个真实的冯开。
从墓志铭中可以看出,冯开虽然中了一甲进士(金朝制度,一甲赐儒林郎,二甲授从仕郎),但当时仍然只是从七品的小官,父亲死时在今赤峰一带出差,没能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这给冯开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母亲生下他45天就去世,父亲活了72岁,自己却没能送终,即使800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依然能听见冯开在坟前的哭声:
我的父亲啊,我没能给您送终;
我的母亲啊,就算梦中,也无法认出您的面容;
有一天,我终将死去;
到了那时,我依然抱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