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奋力拼搏,较好完成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省生产总值2.97万亿元、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5363亿元、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进出口总额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企业利润增长15%,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13个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启动建设,中国科大全球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1亿度,业界实际运算性能最高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研制成功,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在科大讯飞实现,一大批重大源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3.9%和16.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9.4%。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万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2万辆、占全国13%,CA20型飞机样机首飞成功,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器生产线开工建设,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
——脱贫攻坚连战连捷。预计18个贫困县摘帽,725个贫困村出列、72.6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如期实现,贫困发生率由上年的2.22%降至0.93%。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省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下降12.5%,优良天数比例71%、提高4.3个百分点。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5.2%、提高3.5个百分点,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82.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达13983元,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93元、增长8.7%,高于全国增幅。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9.42万套,基本建成29.17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6.75万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坚持从供给侧发力,全面落实中央“六稳”工作要求,完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有针对性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退出煤炭产能690万吨,压减生铁粗钢产能228万吨,有序处置省属“僵尸企业”58户。新增贷款4278.8亿元,直接融资5771.6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6家、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127家。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减轻实体经济负担1303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545个、建成1518个。引江济淮工程全面展开,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扎实推进。昌景黄高铁安徽段、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杭黄高铁、庐铜铁路、滁淮高速、广宁高速建成运营。建成“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2万公里,3年7.2万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提前完成,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基本消除,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光纤、通4G网络。树牢“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事”的观念,制定实施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新增小微企业银行贷款1506.7亿元,减免小微企业税费65.2亿元。民间投资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3%,民营企业数量首次突破百万户、达112.8万户,民营经济在又一个发展春天迸发出更强的创造活力。
(二)持续加强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进一步下好创新“先手棋”。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1%,高新技术企业达4710家,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天地信息网络(安徽)研究院成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省级合肥滨湖科学城正式挂牌。 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组建运行,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省科技融资担保机构完成组建,新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个、众创空间47个。成功举办首届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与中国工程院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等项目启动实施。芜湖、马鞍山市入列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界首、宁国、巢湖市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淮南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引进扶持5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
制造强省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出台支持数字经济、机器人、集成电路、现代医疗医药等产业发展政策,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中国声谷建设、新材料产业发展等规划。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第三批13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17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启动建设。“数字江淮”中心挂牌运行,1500个企业实施“皖企登云”计划,“智慧+”应用试点示范向多领域拓展,合肥、芜湖、马鞍山市入选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0%以上。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总收入增长16.8%,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6.1%,快递业务量突破11亿件、增长30%。农村电商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400亿元、增长50%以上。设立省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
(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粮食总产801.5亿斤,实现“十五连丰”。基本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优质专用粮面积145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0万亩、增长77.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7.6%,“三品一标”农产品净增1114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7万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变”改革的村分别达5856个和3752个,累计分红1.2亿元。完成114.9万户农村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6%,建成247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817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深度融入国家区域总体战略,“一圈两带三区”联动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贯通长三角省际“断头路”2条、开工建设4条,合肥、芜湖、宣城市加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规划编制、港口群协同发展、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等工作顺利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全面展开,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实施。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4个省级特色小镇入围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制定实施县域经济振兴支持政策,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责编:范晓琳、常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