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二代”示范园孕育新梦想
总书记点赞的耿店村,正打造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产业集成
大学生参观耿店村,感受乡村振兴的力量。
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说
1月24日,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这个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村子,阳光暖暖。
进入腊月,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更忙了。一方面,他得随时了解蔬菜的长势和市场行情;另一方面,还要接待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这天,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任堤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彬,带着村干部来参观学习。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充满了清新气息。李志彬看着绿油油的尖椒,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一个棚一年毛收入五六万元,真让人眼馋啊!”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谈到乡村振兴时,他说看了一篇报道,介绍耿店村现在有一个好现象,种大棚的中青年越来越多了。这篇报道,正出自大众日报。
耿遵珠说,总书记“点赞”后,耿店村一下子闻名全国。他粗略统计了一下,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约有1000人次。
“我经常给参观者说,耿店模式可以‘复制’。”耿遵珠说,耿店村离县城有35公里,人均只有2亩地,条件并不好。耿店村能做到的事情,其他村也能做到,关键是村党支部要唱主角,带领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耿遵珠这番掏心窝子的话,说的来参观的人频频点头。在耿店村转了一大圈,李志彬总结说:“耿店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村党支部一心一意领着全村人往前奔。他们利用股份制方式组建合作社,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建育苗场、蔬菜交易市场,办了许多一家一户办不成的事。”
“以前总觉得种地赚不来钱,很难留住年轻人。耿店的做法让我们找到了路子,关键是村里要有产业。”东昌府区侯营镇曲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志,一直为村里留不住年轻人而犯愁,在耿店村,看到这么多青年回来种菜,他感觉找到了办法,“耿店村返乡种大棚的年轻人已接近100人,这其中有中专生,也有大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大棚不断改造升级。前有车,后有辙,跟着耿店学,我们村要因地制宜筹划发展蔬菜产业。”
被众人羡慕夸奖的耿店村人,却打开了新的视野,正在谋划更大的发展。
“棚二代”耿付建,文文静静,戴着眼镜。他在深圳打工5年,回村种了5个大棚,去年纯收入17万元。但他没有满足,反而更看清了差距:“村党支部组织我们去外地参观,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兴十四村,‘智能温室’一个就有1万多平方米,耿店的大棚一个才1000平方米露头。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公司无土栽培更是了不得,人家的蔬菜没有农药、化肥残留,走高端市场,价格比我们的贵了很多。”
“耿店村被总书记点赞,是肯定,更是鞭策。一路参观下来,我们看到了差距,更树立了信心。蔬菜产业要想大有作为,必须大胆地闯、勇敢地试、拼命地干。”耿遵珠说。
如今,耿店村与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公司合作,流转周围村庄土地800多亩,投资7000万元,建设“棚二代”科技示范园,打造集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培训、农业技术示范展示、旅游观光与采摘于一体的产业集成。目前,在示范园里,4栋现代化玻璃温室和16栋日光温室拔地而起。
在“棚二代”科技示范园的钢架结构大棚里,青年农民张雪梅正在栽培西红柿苗。这样的大棚,高5米多,每座有1800多平方米,拖拉机在里面可以撒欢地跑。“和以前比,真是‘鸟枪换炮’了。我们应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椰糠无土栽培技术,采取计算机管理、流程化操作、工业化生产,劳动强度降低了很多,生产的高端西红柿,主打北京、上海等市场。”张雪梅说。
“以前耿店可以说是盲目发展,走到哪算哪。”耿遵珠说,“按照总书记‘乡村振兴要规划先行’指示要求,我们聘请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耿店村乡村振兴规划,确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兆雷 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