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外媒 » 正文

全球报道:中国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债务?系“定向假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27  来源:新浪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中国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债务? 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条“定向假新闻”1月22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爆出的一条消息让人吓了一

原标题:中国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债务? 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条“定向假新闻”

1月22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爆出的一条消息让人吓了一跳,该报道的标题赫然写到“中国政府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的债务”。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新闻截图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新闻截图

笔者看到条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因为笔者在以往的研究中,曾对喀麦隆自2007年以来获得的中国贷款数额进行大致估算,估计其在2007-2018年间获得的中国贷款总额约在50-55亿美元左右。

由于在2007年以前喀麦隆获得的中国贷款数额较小,因此目前喀麦隆目前所欠中国债务的总额估计也在55亿美元上下。如果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内容为真,就意味着中国一夜之间免除了喀麦隆欠中国债务总额的95%。根据以往中国对非贷款的政策执行先例,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然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新闻却“有鼻子有眼”,称消息来源是喀麦隆总统府于上周六(1月19日)发布的一份声明。而1月18-19日正好是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访问喀麦隆的日期,访问内容也确实涉及中国减轻喀麦隆债务负担的相关议题。

因此,对于不了解内情的读者而言,这条新闻的“仿真度”很高,加之华尔街日报也算是国际知名媒体,因此免除“免除52亿美元”债务的新闻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定向发布”的假新闻

然而,通过查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发布的这条消息,是不折不扣的假新闻。

首先,喀麦隆总统没有发布声称“中国政府已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的声明。在喀麦隆总统府的官方网站上,只能找到两条与此事可能相关的消息。

一条是总统府1月17日发布的,关于杨洁篪即将访问喀麦隆的公告。公告中只提及了访问的行程安排,没有任何关于减债的内容。另一条是总统府于1月19日发布的,关于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会见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杨洁篪的新闻,在新闻中提及了“保罗比亚总统于2018年9月访华期间曾向习近平主席请求减轻喀麦隆所欠的中国债务,中方对此予以了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杨洁篪宣布将减免喀麦隆所欠的、于2018年底到期的无息贷款”。

由此可见,所谓总统声明纯属子虚乌有。

其次,中国虽然免除了喀方部分债务,但华尔街日报所称的“52亿美元”严重夸大了免债金额。那么此次中国究竟免除喀麦隆多少债务呢?根据喀麦隆官方媒体《喀麦隆论坛报》的报道,本次中方免除的是总额为450亿中非法郎(约合78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

此外其它媒体如BBC报道的数额为415亿中非法郎,数额大致与之接近,均在合理区间内,其中的数额差别可能是由于采用的换算汇率不同所致。

站在喀麦隆的角度看,能被免除的债务金额自然是越高越好,如果中国真的一次性免除了喀麦隆52亿美元债务,喀麦隆官方媒体没有任何理由将其故意报低。要知道,喀麦隆2017年的GDP为348亿美元,如果一下子免除了52亿美元债务,估计《喀麦隆论坛报》会头版头条连续报道一周。

喀麦隆官方媒体《喀麦隆论坛报》对于免债金额的报道截图

喀麦隆官方媒体《喀麦隆论坛报》对于免债金额的报道截图

最后,华尔街日报“创造”的这条假新闻,是“定向”发布的。

这条“免债52亿的”消息,只在其中文版网站上能看到。在其英文版和法文版的网站上,完全找不到这条消息,最近的一条与喀麦隆相关的新闻,是一篇去年8月发布的调侃喀麦隆总统的文章。而且华尔街日报的官方微博也第一时间转载了此新闻(目前已被删除)。

这样“定向”发布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一方面要向中国网民,尤其是容易被“带节奏”的微博用户们,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政府又在非洲撒钱穷大方了,大笔一挥52亿美元没了”。

但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消息又不能被以英语、法语为主要语言的非洲民众看见,因为这不就是帮中国宣传了其减轻非洲国家债务的努力吗?这与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使非洲国家陷入债务陷阱的“主流观点”不符。

由此可见,华尔街日报这条假新闻,虽然是假,但却也是精心设计的,内容上假中有真,在真实的事件环境中加入捏造的关键信息,消息的指向性也十分明确,就是为了煽动“不明真相”的网友。此消息发布后,也确实在一些海外中文媒体中“带起了节奏”,这些媒体报道时改用了更为煽动性的标题,但消息来源全都指向华尔街日报。

其他国际华文媒体对这条假消息的引用

其他国际华文媒体对这条假消息的引用

关于对非优惠贷款与减债的宣传困境

事实虽然已经清楚了,那就是中国减免了喀麦隆7800万美元,而非52亿美元的债务。但是,7800万美元毕竟也不是小数目,也足以让一些网友觉得愤愤不平。那么,为什么要中国为什么要减免喀麦隆7800万美元债务呢,这里必须把话说个清楚。

目前中国的优惠贷款与减债行动,面临着“众口难调,难做八面美人”的宣传困境,往往只能做不能说。

同样一个一笔贷款或一个减债行为,至少需要面对非洲国家民众、西方媒体和国内民众三个不同的受众,三者对于中国贷款的基本立场和心理期望截然不同。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普及,原本的“内宣”、“外宣”边界已经不复存在,官方已经无力再针对特定的群体做特定的宣传。

 

非洲国家民众

西方媒体

中国国内民众

对中国贷款的态度

期待贷款的优惠性

担忧贷款的逐利性

否定贷款的优惠性

强调贷款的逐利性

希望中国在贷款中获利

和非洲国家实现“双赢”

对中国减债的态度

期待增强减债力度

尽量淡化减债力度

渲染中国“债务陷阱”

部分民众对减免债务

政策单纯理解为“送钱”

不同受众对于中国贷款的立场与中国减债的态度

正是因为非洲国家民众和中国国内民众中国贷款和减债有着不尽相同的立场和心理期待,才会出现《华尔街日报》这样“看人下菜碟”,“定向发布假新闻”的行为。

而中国官方面对西方媒体的选择性、扭曲性报道,一方面要用实际行动驳斥所谓的“中国债务陷阱说”,确保对非贷款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又要注意安抚国内民众,以免让人误以为国家利益受损。

此次减免喀麦隆的7800万美元债务,属于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的无息贷款。除此之外,中国向非洲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国家提供的大致还有无偿援助、优惠利率贷款、商业贷款等形式,它们各有不同的政策意涵。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无息贷款的援助性质十分浓烈,按照以往的实践经验,我国对非无息贷款到期后,只要不发生重大特殊情况(如双方关系恶化)一般会应非洲国家的要求进行免除。无息贷款也是我国减免非洲国家债务的最主要构成部分。

 

常见形式和规模

还款预期

项目举例

主要政策作用

无偿援助

小型规模(几十万、几百万或几千万人民币)的货物、技术、设备或项目。

无需偿还

2011年中国政府向喀麦隆政府提供1000万元人民币医疗设备用于杜阿拉妇儿医院

履行国际援助道义,增进两国外交关系,带动设备产品出口与企业走出去

无息贷款

中等规模(1-2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货物、技术、设备或项目。

无意外情况下,默认到期后减免

2011年中国政府向喀麦隆政府提供1亿元人民币无息贷款用于经济技术合作

履行国际援助道义,增进两国外交关系,带动设备产品出口与企业走出去,为免除债务预留空间

优惠利率贷款

(包含援外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贷)

 

金额较大(通常超过1亿元人民币,可达十几亿或几十亿元人民币)的货物、技术、设备或项目。贷款年利率约2%左右。

必须偿还,一般不会减免

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一期项目,合同金额为4.97亿美元

推动大型经济技术合作,带动产品设备出口与企业走出去,兼顾国际援助道义

商业贷款

金额较大(通常超过1亿元人民币,可达十几亿或几十亿元人民币)的货物、技术、设备或项目。贷款年利率通常大于10%。

必须偿还,一般不会减免

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项目,使用29亿美元商业贷款。

推动大型经济技术合作,带动产品设备出口与企业走出去,获取贷款利息收入,填补非洲国家资金空缺。

中国对非提供资金和援助几种形式和政策意涵

对非贷款与减债:“双赢”并非空话,更需清晰

为什么中国要提供一些原本就不期待对方偿还的“无息贷款”给非洲国家?

一种比较简化的解释是,通过对非洲国家提供贷款,中国确实获取了许多经济利益。为了使这种合作关系能够可持续,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等形式,主动让出一部分利益给非洲国家,使利益分配更加趋于平衡。

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巩固中非友好关系,扩大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等因素。

中国对非提供的贷款项目,虽然具体单个项目的利益得失可能需要具体分析才能得知,但从整体上而言,中国是获利的。经济方面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促进人员就业、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帮助中国企业抢占非洲市场、推广中国技术标准等。

同时,参与这些贷款项目的中国企业往往可以从中获取较为丰厚的利润。对于非洲国家而言,中国提供的贷款金额充足,对项目的实施条件不挑剔,还款条件较为优惠,使许多非洲国家能够实施一些长期以来一直计划但未能实施的大型项目,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中非双方的“双赢”是实实在在的,并非一句空话。

不过,目前这种“双赢”还处于“众口难调”的阶段。因为即使是“双赢”,一般民众都会希望自己国家是赢得多的一方。“赢得少”的一方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挑动,进而觉得自己是“吃了亏”。正因为如此,中国与非洲签署的贷款协议与相关项目合同在具体关键信息上通常是保密的。这种保密固然减少了双方民众关于赢多赢少的争执,但也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遐想提供了滋生的空间。

这次的《华尔街日报》“定向假新闻”事件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未来中国的对非援助与贷款工作,还需探索一条更加透明、更加容易为双方民众所接受的“双赢叙事模式”,从而化解目前对非优惠贷款与减债的宣传困境。

责任编辑:张义凌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