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通新市民追梦异乡 日子一年更比一年火
农历腊月二十六,年的脚步渐近。南通市区虹桥路上,一些沿街店铺陆续关张歇业,但虹南社区入口处,几间紧挨着的店面生意依旧红火。
上午7时许,“理想早点”铺的第一批包子出笼。笼屉一开启,热腾腾的蒸汽翻涌而出,不少新老面孔寻味而来。
“来两个肉包子、一碗豆浆。”很快,包子铺里坐满了人。“老板娘,咋又没回老家过年?”一位老主顾问。老板娘李慧芬忙得不亦乐乎,半开玩笑答道:“铺子关了,你们吃啥?”
李慧芬来自徐州铜山,与姐姐来南通生活已有七八年,5年前开了这家早餐铺,生意越做越好。“过年前,好多人订做馒头、包子,忙不过来,已经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
紧挨着“理想早点”铺的是三间卖菜的铺子,店主李奎菊是李慧芬的姐姐。店门前十几种当令蔬菜码得整整齐齐,店内草鸡蛋、黑木耳等鲜干货种类丰富,还有香酥饼、花生糖等徐州特产出售。李奎菊的儿子李响从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货回来,一家人忙着从车上卸货。“春节快到了,菜价比平时贵,但很抢手。”顾客络绎不绝,李奎菊乐呵呵地说,“年前正是最忙的时候,等卖完这批货、多挣点儿再放假过年!”
问及新年有啥愿望和目标,姐妹二人异口同声,“再买一套房!”2016年,李奎菊凑起50多万元,在虹桥南村买下一套7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从租住的棚户房搬进敞亮的楼房,但一家8口住一起,还是嫌拥挤,买房成为他们最迫切的愿望。
虹南社区是南通外来人口聚居区之一,目前常住外来人口约2200人。近年来,南通市通过完善居住证制度,让外来务工者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住在虹桥南村23号楼的徐文秀来自安徽芜湖,最近正忙着操办年夜饭。“女儿难得放假回来,得置办好些。”18年前,徐文秀和丈夫来南通谋生,因为要照顾孩子,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区便安排她在小区里做保洁,每月除1000元基本工资,还有500元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为了孩子,苦点累点都值得。这里的教育那么好,怎么着也得留下来!”2003年,徐文秀一咬牙,东拼西凑10万多元,买下一套62平方米的商品房,在南通安了家,孩子也顺利就读当地小学。如今,徐文秀的两个孩子分别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和当地职校。对于2019年,徐文秀希望,“女儿考研顺利,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
不少像徐文秀这样的外来务工者,工作流动性大、生活不稳定,往往难以顾及子女的学习和成长。一放寒假,虹南社区的“青少年之家”便热闹起来。每天上午,流动儿童的父母上班前把孩子送来,托社区志愿者陪护。今年12岁的李雨洁在虹桥第三小学上五年级,父母在餐馆工作,一家人不打算回老家安徽蚌埠过年。爱读书、爱运动的李雨洁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拿“三好”。“打算趁寒假看完《三国演义》《水浒传》。妈妈答应,今年每门功课考85分以上,暑假就给我买吉他。”小雨洁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期待。
收到礼物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新年愿望。春节前夕,李雨洁等虹南社区的50名外来务工家庭儿童愿望成真——每人收到一只手工书包。大红的油印、窗花样式的猪年图案,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一个月前,社区发动志愿者制作了这批书包,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学习,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虹南社区党委书记王燕介绍,外来务工群体属于贫困“夹心层”,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外来人口只要申领了居住证,其子女就可以在南通接受义务教育。虹桥第三小学是辖区内一所公立学校,300多名学生中90%以上为流动儿童。“类似李雨洁这样的流动儿童,学校每学期还会给予500元贫困补贴。”(贲 腾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