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前门大街入口的24小时Page One成了网红打卡书店。(孟丹丹摄)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缺乏夜间消费传统的北京,正试图激发夜间消费潜力。“点亮”夜间经济,被提上2019年北京市政府的工作日程。
24岁的互联网企业员工宋晓丽每逢周末就会约朋友,坐上近一小时的地铁,从北京城北来到前门大街的临街酒吧,点上啤酒,再叫上烧烤外卖,在暮色中颇有仪式感地开启夜生活。
如果不是地铁晚间11时后停运,宋晓丽和她的朋友还会在酒吧打烊后,转战不远处的24小时书店Page One,“让浮躁的心在书香中慢慢安静下来”。宋晓丽说,她比较喜欢安静的夜生活,因为“既能放松心情,也能了解城市的另一面”。
千禧一代及Z世代为夜间经济主要消费群
像宋晓丽这样愿意夜间消费并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千禧一代,被视为北京夜间经济的主力军。
夜间经济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时到次日凌晨6时,以服务业为主的商业文化消费,通常包括酒吧、夜总会、演出或秀场、咖啡厅、夜市、宵夜以及夜游等。
没有声色犬马的娱乐场所,也很少见到喧嚣的夜市大排档,对于更喜欢五光十色娱乐消费的年轻人来说,北京的夜生活不免有些单调乏味。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缺乏夜间消费传统的北京,正试图激发夜间消费潜力。“点亮”夜间经济,被提上2019年北京市政府的工作日程。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去年12月表示,2019年的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研究出台全市繁荣夜间经济消费政策”。
事实上,北京虽然没有南方温热的气候优势,但随着千禧一代及Z世代(泛指95后和00后)人群夜间活动的时间越来越长,睡得越来越晚,约个宵夜,看个夜场电影,朝九晚五的生活工作方式早已不能满足饕餮客、夜跑族的需求。他们在网购、网上社交之余,还需要在办公室与家之外的“第三时间与空间”来体验人生,迸发创意。
为此,北京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商场、超市以及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并计划在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副中心和昌平等地各打造一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
北京市还对夜间营业的餐馆、街区以及商圈给予补贴,例如对深夜餐厅给予最高1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万新元)的补贴,对特色餐饮街区最高500万元的补贴支持等。同时,北京市各区已展开行动,三里屯太古里,以及有亚洲最大社区之称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将建设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区。
不过,对于政府的扶持举措,一些商家并不买账。
一名李姓品牌零售连锁店的区域主管向《联合早报》表示,他所负责的100多家连锁门店,从消费习惯、人力成本上考虑,很难延长营业时间。
他说,在夏季,店面在下午5时以后有占五成的零售额,而冬季只有35%,并且消费需求基本上在晚上7、8时之前就已完成。更难的是,租金、人工成本明显上涨,延长营业时间得不偿失。“夜间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北京的服务业主要靠外地人,把外地人都赶走了,还怎么搞夜间经济?”
春节后的招工难也让他感到头疼:“现在5000元一个月都不容易招到人,春节前一波人又走了,春节后更不好招人了。”
2017年底,北京市开始加大力度疏解非首都功能,主城区的常住人口持续下降,其中青壮年人口明显减少。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末,北京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常住人口比2017年减少了23.3万。
拆除违建、整治“脏乱差”,一方面使得服务业不得不面对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整齐划一的管理要求也束缚了业态的参差多样。
在北京夜间经济中唱主角的三里屯,一家经营酒吧的王姓老板受访时,不但没有对三里屯要被打造成深夜餐饮示范街感到欢欣鼓舞,反而一脸愁容地问:“是不是要统一门脸?”
前不久,这位老板为让店面看起来更有格调,在店门口摆放了两张桌椅和一些花草,又装饰了些彩色灯泡,后来受到管理部门的罚款警告。对此,他忍不住抱怨说:“我们就是想给店面做些点缀,这都不允许,难道摆上假花,千店一面才是北京特色吗?”
整齐划一不应是北京夜间经济的特点。在这个拥有2000多万庞大人口、中国加班最严重的大都市里,有人需要安静的书店放松身心,有人愿意在电贝司海豚音中排解压力,也有人想在喧闹又便宜的大排档里化解思乡之情,繁荣的夜间经济都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消费场所。
宋晓丽说,她喜欢前门大街安静的氛围,但也不排斥三里屯的喧嚣,只要荷包承受得起,她愿意在夜生活中更放松地融入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