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的招工进入了密集期。但从不少大型招聘会上得到的反馈来看,今年制造业、服务业普工或称万能工的“招工荒”,比以往更令人关切。有企业主表示,今年招工“收成”少的可不是一点半点,甚至面临“颗粒无收”的局面。(2月25日《钱江晚报》)
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确实值得关注,但不要轻易把矛头指向年轻人,简单贴上类似一些吃不得苦的标签。至于说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对比,更是弥漫着傲慢与偏见,只会激起年轻人的反感。不排除有些年轻人存在着相当大的就业盲动,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其实是老问题的新表现。
虽然人人都在讲兴趣的重要性,但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让兴趣成为职业的人,只是极少数。很多人对职业有着兴趣,也是因为“干一行爱一行”。真要是人人凭着兴趣选择职业,那么很多职业都会出现无人可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职业其实是权衡选择的结果。
在职业的权衡选择中,一般存在三个选项,那就是待遇、感情、事业。这其实也是很多单位表态的,要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有人讲,想要解决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的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薪水给足了,自然就会有吸引力。但不少用人单位也有苦衷,提高待遇“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特别是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本来利润率就不高,想要给员工开出富有竞争力的薪水,实在困难。
年轻人选择工作,如同谈恋爱一样,上来的期许其实都是按照100分来的,只是后来因为没有办法,这才一再降分。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提高自己的分值,提升自己的相对优势。待遇占的分值很高,但“待遇分”不是全部,在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上下功夫,同样会提高分值,提升相对吸引力。现在,很多流水线上的工人,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对用人单位根本就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未必就是他们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出现了问题,“感情分”不高。
在“事业分”上,很多企业也存在大问题。对于很多一线工人来说,甚至根本就没有事业和前途可言,除了工资之外,难以分享发展的红利。过去,不少工人凭着努力工作,还能脱颖而出,可现在这一现象似乎越来越少了。职业学校面临的尴尬,根子其实也在这里。
在职场上,“天花板”是一个始终受到关注的话题。一般意义上的“天花板”,多指向白领和精英阶层,很少有人正视底层员工也想人生出彩,也会碰到“天花板”的问题。如果一眼就能看到头,努力工作一辈子还是开始的样子,这样的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年轻人不愿去工厂是老问题的新表现。与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种田一样,都是选择的结果。你把年轻人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那就不要怪年轻人把岗位当成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