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一个大家都熟悉,但都陌生的人。说起常胜军统帅英国人戈登,大家对他都有些印象,很多人也知道他日后殒命苏丹喀土穆。但如果从英国国内的宣传看,戈登就是典型的民族英雄,对他的赞美怎么拔高都不为过,在他身亡的消息传来时,他简直与纳尔逊并称。但问题是他为什么跑到喀土穆了,当时他的职务是埃及总督,怎么就跑到喀土穆了,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就在戈登死后,英国扩张发展到了一个全新境界,不夸张的说,正是戈登的死,才造就了日不落帝国。
不招人待见的年轻人
戈登早年的经历实在平凡无奇,1833年出生,他父亲是一位炮兵少将,自己为家庭第四子,在那个年代,军人的儿子几乎就是军人,因此戈登也进入陶顿学校(Taunton School)受教育,后来在1848年进入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在学校阶段,戈登极为骄傲叛逆,多次与老师发生冲突,原因是他认为老师们愚蠢,而自己是正确的,这种公子习气放在这个公子哥身上倒也正常。结果自然是不招老师待见。
这种糟糕的性格持续到戈登早年的军旅生涯,戈登服役后继续公子性格作祟,导致他确实有一定军事才华,特别是工兵才华,但一直不遭长官待见,戈登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始终看不上自己的上司。
问题出在这,戈登的爸爸确实是军官,问题是位阶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在公子林立的军队中帮不上戈登太大忙,但戈登父亲的军事知识一定教授给戈登,这就导致戈登始终站在高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继续不招人待见。
导致这一点的原因可能和戈登个人生理有关,后人从戈登的生活,特别是他终生未娶看,他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性恋,因此必须掩饰自己,有些荒唐出格的举动也算正常。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他得了阿斯伯格综合症,一种类似抑郁但却会极度自我,引发社交障碍的病症。无论是哪种情况,对青年戈登而言都不算是什么好消息。
工兵在今天也是一个工作繁忙,但成绩不显著,上升空间严重受阻的兵种,当年要想过个好日子,最好去当个骑兵什么的,这样就是稀里糊涂当个上校了,别觉得笔者在胡说,因为戈登很快就要见证这一刻了。
1855年,戈登被派往前线,就在巴拉克拉瓦,此地在历史上以轻骑兵盲目冲锋,指挥官下令后,见证了骑兵部队的折损后,没事人一般回到了自己的游艇上继续花天酒地的社交生活。戈登在此地任务是勘测地形,这个任务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危险异常,他在两军之间从事测绘俄军堡垒的任务,在遍布狙击手的战场上,这个任务可想而知。
战场生涯帮助戈登成为一名工兵教师,同时从中尉晋升为上尉,话说回来,比起其他克里米亚战场的冤魂,戈登全须全尾的回来了,而且没有像托尔斯泰那样愤世嫉俗,把自己的庄园赌没了,就算是很不错了。此后,戈登的转机很快到了。
中国的戈登
1860年,戈登加入英法联军,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就有他的身影,不过似乎他并没有大发一笔。随后英法联军撤退后,戈登留下来。10月《北京条约》签订,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并开辟英法美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开辟,时任工兵上尉的戈登是划定界限和规划道路的主要设计者。李鸿章对此一直记忆犹新,在多年后建立了一座戈登堂,纪念他。
今天异地复建的戈登堂,这类建筑拆了也就拆了,重建吧,其实真没啥必要
戈登到中国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戈登一开始和很多当时洋人一样是太平天国的同情者,认为洪秀全是一位古怪的基督徒,但却是一位有魅力的领袖。随后他在上海周边农村所见,让他对太平天国迅速改变了看法。
此时江南地区最为风起云涌,上海士绅为了保自己的身家性命,1853年,上海士绅出钱雇佣外国人组建洋枪队,后来改组为常胜军,由华尔带领,对抗太平天国。同时法国人
洋枪队虽好,问题是数量少,最初确实有一定的成绩,但当太平天国克服江南大营后,忠王李秀成率军前来,华尔的常胜军就举步维艰了。1862年,华尔本人战死,上海被李秀成保卫,危在旦夕。
同样是1862年,面对危局,上海士绅请曾大帅,结果曾大帅替他们找来了李鸿章带领的安徽叫花子兵——淮军。
同时,华尔的继任者白聚文有严重的种族歧视,特别瞧不起常胜军中中国人,加上贪污了四万两白银的军饷,被撤职,此时坐镇上海的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英军指挥官士迪佛帮他找一个“一个好脾气,手脚干净,经济稳定的人”("a man of good temper, of clean hands and a steady economist" )结果戈登成功当选。
戈登成功接任常胜军不仅依靠上述品质,最重要的可能是在英军中不招待见,否则不能解释一个技术型,从未指挥过任何野战部队的人怎么成为指挥官。
李鸿章认为戈登军事素养好,但很难相处。但总体来说与其说是戈登特别合适,还不如说是华尔和白聚文实在太奇葩。而且李鸿章对戈登的缺点也写得很清楚,“骄傲,脾气,以及永无止境的金钱要求”都让李鸿章很反感。这里戈登对金钱的需求,主要是军饷上的,至于个人似乎真的有节操,没有太大的物欲。
1863年3月,戈登在松江接任指挥,戈登严禁常胜军士兵劫掠,在军中采以严刑峻法,军纪严明。戈登重整军队并支援常熟成功,很快得到士兵们的尊敬。这种尊重很可能和戈登是个外国人有关,而且戈登运气出奇的好,他在战场上不带武器,只带一支藤条,但却从未负伤。很可能因此被常胜军中的中国人认为戈登气数好,因此更愿意追随。
李鸿章的淮军与戈登率领的洋枪队密切配合,在江苏的战场上频频得手。戈登得知守将纳王郜永宽等与主帅谭绍光不和,有投降之意,便与李鸿章商量诱降郜永宽,李鸿章命部将程学启与郜永宽定下降约,由戈登居中做保人。结果就是常州杀降,李鸿章诱杀投降的八王,随后在城中大肆屠杀投降的太平军。
戈登在这里又犯起了脾气,据说痛骂程学启不讲道义,与之断交,又提着火枪要找李鸿章算帐,逼得李鸿章四处躲藏。由于找不到李鸿章,戈登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否则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后他率军返回昆山,同时要求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希望英国政府能够协助,迫使李鸿章下台。
但笔者在戈登的英文资料里完全看不到这样的记载,倒是找到了戈登希望攻陷南京的信件。他对常州杀降的愤怒主要是军事上的,认为不杀俘虏会降低对方的抵抗意志,总之在戈登的英文记录中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李鸿章在给朝廷的《骈诛八降酋片》中说:“惟洋人性情反复,罔知事体,如臣构昧,恐难驾驭合宜。设英公使与总理衙门过于争执,惟有请旨将臣严议治罪以折服其心。”
李鸿章最担心的并不是所谓戈登拿枪找他,事实上如果这件事真发生,戈登就会像白聚文那样被免职,李鸿章畏惧的也是戈登走高层路线,把事情闹到总理衙门。
李中堂在此多虑了,英国此时其实已经确定要与清政府搞好关系,戈登的角色实际上是英国非官方军事顾问,指挥着一支雇佣军。大英帝国历史上,特别是英国扩张历史上,最忌讳的是入戏过深,英国从来都不希望走到台前,如果英国真的需要干涉,只需要自己派兵即可,之所以要戈登,就是因为戈登是非官方身份,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保证英国置身之外,或者至少看起来置身事外。英国对太平天国与清朝谁流血多毫无兴趣,只关心哪方能够保障自己的利益即可,因此,英国政府采取对此问题不加干涉,大英帝国利益最要紧,至于其他国家,谁管他杀得你死我活。戈登这种擅自干涉的情况实际上已经触及了英国的底线,是时候让他离开了。
最终戈登于1864年离开了常胜军的指挥官岗位,随后李鸿章将装备买下,学习战法,装备淮军,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近代化军队(至少士兵训练基本上符合)——淮军。
戈登很精明,他的行动被《泰晤士报》在内的英国多家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这些故事中,戈登更像是一位探险家,写着光怪陆离的战斗,激发着英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因此戈登被报纸冠以“中国的”戈登头衔。这一头衔給戈登带来了极高的荣誉,戈登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头衔,最终做了一件把英国政府拉下马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