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三农周刊 » 正文

全球三农周刊;推动乡村振兴需锤炼“三支队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13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核心提示:推动乡村振兴,除了国家和省市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推动,最终要靠“三支队伍”来落地和实施:县乡涉农干部队伍、村“两委”干部队伍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民队伍。前些年,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农民反映一些诸如涉农扶持项目被“内定”、找村干部办事要“交费”等现象。这些“事件不大、影响很坏”的事件,多数涉及这“三支队伍”,由点到面影响了各项惠农政策落地。因此,要切实按照“一懂两爱”的要求,按照“三农”干部优先配备的要求,锤炼好这“三支队伍”。

原标题:推动乡村振兴需锤炼“三支队伍

推动乡村振兴,除了国家和省市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推动,最终要靠“三支队伍”来落地和实施:县乡涉农干部队伍、村“两委”干部队伍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民队伍。前些年,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农民反映一些诸如涉农扶持项目被“内定”、找村干部办事要“交费”等现象。这些“事件不大、影响很坏”的事件,多数涉及这“三支队伍”,由点到面影响了各项惠农政策落地。因此,要切实按照“一懂两爱”的要求,按照“三农”干部优先配备的要求,锤炼好这“三支队伍”。

县乡涉农干部队伍:打破当前“一部分干、一部分看;好事儿抢,难事儿散”的工作状态,真正选拔出“有情怀、有能力”的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并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让他们“工作有激情、收入有保障、晋升有渠道”

十多年来,笔者在一些村情民情较差的村庄,听到过不少农民对县乡干部的“吐槽”之语,“这些当官的,以前收公粮收提留的时候往村里跑得勤。现在不收了,一年到头不见到村里来”“俺村班子不干正事,他们不敢让上面的干部下来,就怕大家伙儿围住了讨说法。上面的干部也知道,干脆图省事儿,就不到村里来”,等等。

这些农民的“吐槽”,虽然难免片面和偏激,但反映的问题绝非个例。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一些县乡工作重心放在增加财政税收、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等方面,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迫于工作压力和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县乡干部存在“一部分干、一部分看;好事儿抢,难事儿散”的工作状态,干活的人疲于应付,不干的人冷眼旁观,更有甚者从中渔利,导致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县乡干部队伍风气不正、鱼龙混杂,难以凝聚起干事创业的正能量,难以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

如何破解?按照“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一要抓住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机遇期,在“五级书记抓振兴”总体格局下,树起“优秀干部到农业农村战线去,优秀干部从农业农村战场来”这个风向标,把真正“有为农情怀、有工作能力”,能够达到“一懂两爱”要求的干部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二要改革基层干部管理体制和选拔机制,让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的县乡干部“工作有激情、待遇有保障、晋升有渠道”,建立起一整套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和正向激励机制。

村“两委”干部队伍:村干部不是“土皇帝”,村民自治不等于放任不管,且当前村“两委”成员不少存在年龄老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彻底提升这支队伍,将是决定乡村振兴进程和质量的关键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领头雁”,需要一支过硬的村“两委”干部队伍。在乡村,一边是“选准一个人,改变一个村”的事例不胜枚举,另一边却是村庄因为村干部能力不足、私心严重等问题,导致在发展机遇面前坐失良机、停滞不前。

2017年,笔者曾到村庄蹲点调研一个月。选取的这个村庄依山傍水,处在该市美丽乡村示范带的核心区;村党支部书记在位20多年,处事公正、勤奋爱民,村情民情很好。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好村”,也在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前感到力不从心。5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面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乡村旅游、成立旅游股份合作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新生事物,感到“难以驾驭”,甚至“颇多疑虑”。

好的班子尚且如此,一般的村班子呢?2016年起,为深入采访脱贫攻坚,笔者曾全程跟踪一个山区贫困村的产业扶贫之路:根据“山岭薄地、劳动力弱”现状,从科研院所引进优质鲜食地瓜脱毒种苗,指导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县镇两级帮助注册商标、在超市设立专柜、在媒体广泛宣传等,当年地瓜亩均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效果突出。然而,第二年再到该村,却发现合力打造的富民产业又回归了各自为战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村班子弱,村党支部书记是“硬着头皮上来干”的,缺能力、没威信,镇上一撒手,他就撂挑子;二是成立的合作社只是空壳子,跟村干部关系好的卖高价,更没有二次分红,导致好事变坏事,不少社员有情绪。

以上两个村还是“可惜”,还有的村庄却是“可气”。在2018年的“打黑除恶”专题采访中,笔者发现村“两委”成员涉黑涉恶不是个例。个别村干部把自己当成“土皇帝”,为上位用尽送礼、贿选、恐吓等手段,上位后则是拉帮结派、贪污腐败、横行乡里。更可怕的是,有的类似村干部尽管被清理出村“两委”队伍,却仍然躲到幕后操控村级权力。

近年来,为了健全村“两委”班子,全国不少地方出台了规范选举、领导包靠、驻村帮扶、下派“第一书记”等举措,也有不少地方从制度上保障村干部待遇和村级运转经费。然而,一些“毒疮”“烂疮”仍隐蔽在乡村角落里。笔者期望,各地能够将国家要求的“一村一策、挂图作战”整治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做到实处,让县乡领导干部真正掌握落后村庄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汇总梳理,用足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从健全村“两委”干部队伍入手,分类施策、对症下药,找到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路径。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民队伍:要培育壮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主体队伍,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用足用好农村改革、权能释放、股份合作、村社共建等举措,构建起“大主体”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当前推动产业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发挥了关键作用。顺应规模经营、抱团经营等趋势,培养有情怀有能力的农民、下乡创业者和社会资本等,在助其发展成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大主体”的同时,需要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带着年龄大点儿、能力差点儿的“小农户”,共同打造一个“壮产业”,共享发展红利。

然而,此前培养的有些所谓“新型经营主体”却是空壳子,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完任务、要政策、拿项目”,不仅不会带动农民,不会带壮产业,反而让农民觉得“政府的钱又打了水漂”;还有不少是不熟悉农业规律和农村实际的外来主体,用超长的承包合同“占住地”,为追求短期效益而“非农化”“非粮化”,不仅带动农民能力差,自身的经营也有很高风险,出现不少“跑路”现象。

更重要的是,这些“假主体”的做法,占去了大量本该扶持“真主体”的真金白银和发展资源,让那些扎根农村、熟悉状况、踏实肯干的“真主体”,反而成长缓慢、步履维艰。因此,如何培养“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真主体,如何构建联通“大主体”和“小农户”的命运共同体,就成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

在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唐家店子村,村民张德仁2017年起把两亩山岭薄地入股到村里成立的润海土地股份合作社。当年不仅拿到每亩1200元的保底收入,还获得分红300元。分红虽少,却是利益联结的重要标志。原来,该村2016年抓住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机遇,清理出100多亩集体荒地,再发动105户村民用土地入股,整理出1000亩连片土地。有了这个平台,东方正大育苗基地、中慧中央厨房等4个项目先后落地,乔官镇整合扶贫资金等近300万元也“嫁接”到这里,其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和村集体增收。

这个事例看似很小,却颇具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农民,一定要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利器,发挥村“两委”的组织和保障能力,以股份合作、集约经营等为主要手段,搭建发展平台,吸引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下乡,打造利益联结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样,村庄和农民的各类产权,通过股份权能的实现,变成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城市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绑到了同一辆战车上,在优势互补的同时形成发展合力,能够用足用好乡村振兴各类政策,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