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明星 » 正文

全球华人频道: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 首批国际合作项目公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13  来源:网易和腾讯视频

林西强表示,未来空间站任务中,中国载人航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

对于未来是否会有其它国家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并开展航天实验,林西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主要是为世界各地科学家提供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实验,至于未来发展,要根据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具体情况需要系统研究,再适时安排。

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有序进行

林西强表示,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建成中国空间站将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中国贡献”、提供更优“中国方案”。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介绍,中国空间站的相关科学研究设施正在加紧研制,目前研制进展顺利。中国空间站规划部署了密封舱内的16台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光学舱,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等11个学科方向30余个研究主题的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16台科学实验柜将分别安装在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目前核心舱科学实验柜即将完成初样阶段研制,实验舱I科学实验柜正在开展初样研制工作,实验舱II科学实验柜已全部完成关键技术攻关。

根据介绍,本次项目定选后,中国将根据中国空间站各类项目的研制和实施进度统筹规划。吕从民表示,“我们将为定选项目提供实(试)验发射和空间站运行机会,以及测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务支持。将利用空间站上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上的实验机柜空间,空间站各舱段已规划研制的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机柜和机柜内实验装置,以及若干空间站舱外载荷适配器,并配套相应的平台和应用资源,开展合作。还将开展实(试)验研制和运行阶段的接口和资源协调、技术支持和相关的条件保障等工作。”

吕从民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些搭载试验中,中方为各国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稀有和珍贵的资源。吕从民进一步说明,太空站进入太空需要发射成本;此外,中国也需要保障这些装置可靠和安全,需要为适应空间环境所做的设计,研究等工作,投入代价是非常大的。此举展示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精神。

至于这些搭载装置会不会对中国空间站产生安全隐患,吕从民表示,请公众放心,“这些搭载项目的审定标准之一就是不对中国空间站构成威胁,有各项技术保障。”

中方愿同包括美方在内的所有国家进行航天合作

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王群大使12日在维也纳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空间站合作充分体现开放包容。和平探索与利用外空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去年5月,中方和联合国外空司发布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向世界敞开大门,无论国家、组织还是私营实体、学术机构,均可平等参与。经过一年联合评审,这次入选的几个项目,有的来自政府,有的来自学术或私营实体,有的来自发达国家,有的来自发展中国家。这再次说明,中国空间站合作开放包容,不掺杂自身私利,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合作过程充分关注发展中国家需求,鼓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联合提出项目申请,考虑为政府和非营利机构承担部分费用,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技术鸿沟,实现对外层空间的进入和探索。

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 首批国际合作项目公布

在谈及中美航天领域合作前景时,林西强表示,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林西强重申,中国愿意与世界上所有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目的的国家和地区,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遗憾的是,美国国会出台的有关法案禁止美方在航天领域与我开展合作,严重阻碍了中美航天交流合作的正常发展。只要美方取消不具建设性的法案,中美在载人航天领域是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的。”

延伸 · 推荐

想去国际空间站玩?"船票"5800万美元 最长可待30天

想要离开地球,买张去国际空间站的门票?可以,票价是5800万美元,在空间站里每天的花费另计,约为3.5万美元。

当地时间6月7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项新计划,扩大国际空间站的商业价值,欢迎个人到国际空间站“旅游”,“旅游”期限最多30天,首次出发日期最早为2020年,每年进行两次飞行。同时,NASA也允许公司和机构对国家空间站的使用进行竞标。

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 首批国际合作项目公布


李琮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更多精彩,请登录环球网 http://www.huanqiu.com责任编辑:李琮_B11284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