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由作者杨沫写的小说《青春之歌》讲述了一个在旧社会底层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在十七八岁年龄,从封建地主买办的家庭为逃婚仓皇出走,最终走上康庄革命大道的故事…….
林道静的妈妈,秀妮是在平困农村和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子,为了拯救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的爷爷,在家种地上山砍柴和晚上给有钱人家做针线,只为自己的爷爷能够喝上一碗热粥。后被在北京居住的大地主寓公、“教育家”、50多岁林伯庸回乡下收租子时候,发现了他的佃户年貌美的秀妮,已经有了几房姨太太的大地主林伯庸哪里能够放过她,在庄头(二地主)家中强暴了秀妮,两个月秀妮有了身孕之后,被林带到了北京。就在秀妮被强带到北京的之后,生活再无着落、秀妮的爷爷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投河自尽。秀妮的到了北京,在生下林道静之后,被大地主林伯庸和他的夫人徐凤英赶出了家门,最终不知去向何方…..林道静虽然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是受尽后妈徐凤英,弟弟的百般折磨和欺凌,即使家里出钱让林道静读书,也不过是想让小道静的长大成人后为林家赚取一桩嫁妆钱….
林道静到北戴河的乡下投奔其表哥未遇,不得已就在当地做了小学代课的教师。在任教期间又得知了地主、校长余敬堂要把她出嫁给当地有钱有势力的人物阴谋,本来就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得知此消息林道静五脏俱焚、万念俱灰。她莽莽撞撞欲投入大海一死了之,也就在这一时刻,在北大求学的的青年学生余永泽在紧急时刻把她救了下来。在余永泽的劝说和开导之下,林道静对生活又有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在余永泽爱情的滋润之下,从小就受尽了人间风霜侵害欺凌摧残的她,重新感觉到了人世间温暖,又重新点燃了埋藏在林道静心底对新生活的了解和渴望。在随余永泽回到了北京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林道静接触了当时北京大学和她年龄相仿更多的要求上进的爱国学生…..她在和党的地下工作者、xxx员卢嘉川相识之后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和变化,尤其是在1931年和1935年她也和北京广大的学生一样遭遇到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学生运动,在这个革命的浪潮之中,林道静同样受到了战斗的洗礼和逐步奠定了从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到有着救国、救亡爱国青年以致有着和全中国人民一道去战胜驱除日本法西斯的革命理想。林道静接受了革命的思想,参与领导过学生运动,参加过农村组织农民减租减息坚决和地主剥削阶级的斗争,她几次坐牢,革命斗争的洗礼和考验最终使她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前几日,本文作者又通读了一遍《青春之歌》,之后同样和几十年前读过这本书一样,再次受到了一次革命英雄主义和为实现最终理想努力奋斗的教育。唯有不同的是,《青春之歌》对那个曾经在林道静生活在最低谷,甚至出面拯救过她生命的恩人——余永泽的描述,笔者产生了异议。就其作者杨沫来说,应该说如果单纯的就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的话,文章怎么写、怎么诉说、怎么编纂,都无可非议。但是《青春之歌》宏大之作,就是作者杨沫本人的自传或者说是她本人的革命斗争史,那么怎么样来处理和描述那个曾在一起共同生活过几年并且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孩子、救过她生命的恩人余永泽来说就是一个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了。因为该书的切入点和内容正好补充了北京那个波澜壮阔学生在“九.一八”和“一.二九”斗争年代在文学作品展现中的缺失,加之本书的内容就是好有卖点,和一时间《青春之歌》全天下的人们都争相阅读洛阳纸贵。《青春之歌》一经问世,或是人们清楚或是作者亲自点题说明白了书中所提到的主人公在当时斗争生活中都是有其生活原型的,例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就是作者杨沫本人,她的最初的丈夫、书中的余永泽就是后来沦落为北京一介平民的张中行。而后任林道静第二任丈夫的江华即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新闻总署x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类似被林道静崇敬和革命初期受之教诲的的xxx人卢嘉川等都在现实的革命斗争中有他们的生活原型。
应该说林道静早期的爱人余永泽是一个在北京大学循规循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这样一个大学生。他同情革命,但是他没有和更多的青年学生一样的投身到当年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革命的洪流里面去。他希望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读书,和和美美的和林道静关上门来过他的那种安逸的小日子,或者说他从一开始,就把选择学习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毕生的目标去完成。话说过来,林道静从一开始被推翻旧的封建剥削社会统治和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革命洪流所吸引,并毫不犹豫投身到了血与火的斗争去了。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她发现了她所真正爱的人,并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那个曾对她有恩和已经共同育有了一个女儿的男人。这一切都不足为奇,这一切的发展和发生,也都和她个人的苦难经历以及外向热烈不甘寂寞性格有直接的关系。和一切古今中外一样,两个人的结合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只要两情相悦,不需要太多理由。两个生活在一起的人分手了,离婚了,则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和理由,正是这些原因和理由最终造成了两个人的分手。分手也就分手了,如果被分手的一方不是死缠烂打的纠缠,其实无论谁在日后都会对这段已逝去的婚姻铭记心底,也没有人和必要,就这个事情再进行追诉、张扬或得理不饶人的清算了……从《青春之歌》展现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婚姻中(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除了我们看不到余永泽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中去,实际证明他在孜孜不倦的在从事他对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学习和研究之中。如果在当时的年代和建国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余永泽这样的人被林道静及广大的国人看来是封建、落后,腐朽、不作为的、失去了生机的不值得被人们所留恋和珍爱,给与嗤之以鼻的这样一个人,那么到了21世纪之后,正是需要许许多多这样的余永泽们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思想多少年做更深化的研究和阐述,因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千年不倒,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举世瞩目高度,怎么样的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这就迫切得需要承接历史的传统思想、体现民族风貌精神和智慧,使其从里面汲取到更丰富的营养、从而获得具有历史厚重的创造力。习近平同志说,“我作为国家主席,有一些老前辈就给我讲,作为中国的领导人要做什么呢?就是不要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还应该在你们的手里继承下去。”(习主席2014年33月29日《在德国柏林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我们说正是余永泽等老一辈的中国传统思想学家和年轻一代历史研究工作者的努力,所结出中国的传统思想历史文化丰硕研究成果与崇高的xxx人的理想信念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华民族无论在今后什么时间都将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说,林道静和她的同志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斗了一二十年,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广大劳动人民大众当家做了主人。随着革命的胜利和解放,那些在战争年代中立下了不朽功劳的人们,都得到了新政权的权高位重的安置。根据报刊上等出来的史料记载,除了我们以上所诉,《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作者杨沫当上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杨沫的丈夫马建民即《青春之歌》中的江华,解放后当上了大学的副校长和党委书记,诸如其他的原型卢嘉川的原型则为解放后的省文化局的副局长,省文联副主席;少将、军委办公厅主任、省军区政治委员不一而足…..
而此时的《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即作者杨沫前爱人,则只得奔走四方,在北京和河北的一些学校里教书,最终只是一名“一个贫民百姓,小民而已”。甚至没有住房,一直不得不“寄居”在二女儿、二女婿家中。一直到了1994年已经八十五岁的张中行才分的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到了耄耋之年他在北京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从建国初期到1966年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高潮时期,杨沫在1958年写作出版了小说《青春之歌》。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尤其在小说出版的次年1959年就有著名导演崔嵬执导、著名演员谢芳主演的电影《青春之歌》作为向建国十周年中献礼影片隆重公演。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青春之歌》不止是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而此时的杨沫炙手可热,她不但写作出版了《青春之歌》这部描写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和一位旧时代的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通过在革命烘炉中的冶炼,最终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史诗般的宏作,还直接或者间接的告诉给了世人,小说中的林道静就是作者本人。除天下人都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林道静的女英雄外,人们还知道了有一个扯她革命后腿,不让她革命一心钻到故纸堆里的夫子级别、自私落后不革命的丈夫余永泽…..编者认为就其杨沫自己和余永泽经历的这一段来说,应该写或不应该写?应给怎么样去写?是应该好好动一番脑筋的。革命胜利了,你们为之做出过的贡献到了回报,高官任做,骏马任骑,出有车、食有鱼。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就其每个月的薪水工资来讲,她可能够就是“余永泽的数倍之多。而在这个时候,被她在革命期间抛弃的曾经恩恩爱爱和共同哺育过女儿的丈夫,他已经在新政权的面前失去了宠爱而灰头灰脸,本来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以至得不到新政权的信任和聘用,她却忘记了“一日夫妻百日恩”的这个流传了很久我们民族的俗语,在竭尽全力挖空心思的张扬自己革命经历的同时,不惜”以不革命”的命题狠抓那个曾几何时与自己共枕一枕、宿一被筒恩爱夫君,由自己给他留下来的疮疤,使得“余永泽”在本来就得不到信任、不好过的生活中,又被世人指指戳戳平添了多少屈辱和新愁,在中国后来的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的冲击下,“余永泽”屡屡不漏一次的被当作革命的对象被批判遭批斗,多年在下到农场和老家农村被劳动改造,居无定处,多年来寄宿在老婆单位的房子里面。张中行老人无端遭受此折磨,《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是始作俑者、是难逃其咎的。杨沫这样做,于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背道而驰的太远了,她既对不起“余永泽”对不起他们自己的女儿,也对不起杨沫自己…..
1995年,由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做了上、下两级的专访节目《张中行》即《青春之歌》中的那个“不革命”的余永泽。著名电视栏目主持人白岩松在这个专题片中,破天荒的向国人介绍了曾被中国著名的古文字专家、历史学家、作家和语言学家季羡林称之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的张中行。对于张中行的文章季羡林说:“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的文章,只需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罕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是一个。”
著名学者、革命家、书法家启功先生是这样评论张中行文章的,他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成林,俯视风云”。
著名学者、《红楼梦》研究专家、诗人、作家周汝昌先生说:“你从他(指张中行)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张中行后调入一家出版社做编辑工作,一生中也出版过几册书籍,但毫无影响无人问津。一直到了七十多岁之后他陆续出版了《负暄琐话》才引起起人们对他的注意,正如如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描诉的,“已逾古稀的张中行,自称‘街头巷尾一常人’,如今居然成为文坛新秀并刮起了一阵老旋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张颐武认为,张中行的作品于戏谑中藏着冷峻,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文风平实自然,文笔流畅轻松。就这样张中行不断地"负暄‘’下去,接着出版了《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接着又出版《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终于著名起来了。在《东方之子》的专题采访中白岩松说“北京的街头,读不读张中行的书,仿佛是检验一个人有无文化水准的标志。”从这句话来看,张中行的所著的书,在人们的心目中 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给予了张中行多么高的评价…..引发编者感慨的是,前些日子,我在北京偶遇即在中央电视台做《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做深度阐释中央党校的教授王杰教授,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熟悉他的人让我们大家无论提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历史名人所著的诗词歌赋让王杰教授背咏给大家听。席间有人有提屈原的、有提苏轼的有提白居易的有提李白杜甫的,无论提到谁,王杰教授都能够抑扬顿挫谈如吐珠般地与我们娓娓道来,王杰教授对哲学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学习研究掌握运用得炉火纯青,这得益于他多少年以来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才有了今天这般不菲的能力,我从他的身上和《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相互印证他们不都有一个牺牲和放弃了一个或者数个爱好和兴趣,才取的在某一个领域的成功,从张中行年龄到了七十多岁,才将自己一生的研究著述推向社会和世界,谁又会说,他没有和“林道静”一样的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对于《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和张中行他们的时代毕竟过去了。但是,他们曾经的夫妇而后的陌人,犹如双子星座,他们的的著述,无论是催人奋进《青春之歌》还是张中行老人一生所有的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著述,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遗产、都将永远熠熠生辉的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进的路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