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管理领域日益扩展,但拥有的管理权力却有限,很多问题“看得见、管不着”。为破解这一长期困扰基层的执法难题,衡水阜城县古城镇积极探索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执法权向乡镇延伸,让上面的“千条线”在乡镇拧成“一股绳”。
据统计,自县直部门执法事项下放到古城镇以来,该镇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90.8%,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5%,陈案积案化解率达95%,全镇近两年来无刑事案件村达98%。
617项执法权下放,案件“管得着”
“北徐村村东,有人在盗伐……”7月23日,古城镇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响起了村民的举报电话。几分钟后,在街面巡查的执法二中队队长王贵忠到达了现场,4名盗伐的人员被逮个正着。
“在农村地区,树木盗伐的案件时有发生。”王贵忠坦言,此前发现这种情况,镇上只能向县级林业部门汇报,等林业执法人员赶到,盗伐的早逃之夭夭了。
对农村许多问题“看得见”却“管不着”,这不仅让乡镇工作人员束手无策,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
“作为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镇,我们有探索基层治理新方法的责任。我们意识到,执法权延伸到乡镇,才能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处理。”谈到创建全省第一家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的初衷,古城镇党委书记文勇这样说。
2016年6月,古城镇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开始试运行,经阜城县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11个县直部门的617项行政执法事项,全部下放到古城镇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明确了部门与乡镇的执法界限,制定了权力和任务清单。
这样,乡镇执法人员具备了执法资格,辖区内发现违法违纪案件,就能第一时间去调查取证、处理。
792个低空摄像头,隐患“看得见”
6月15日,前雄村的一个私人加油站附近,一处400多平方米的彩钢简易房一夜之间拔地而起。执法局在第一时间发现后,组织力量赶到现场调查,并对其依法进行了拆除。
“这种违建以往很难被发现,这次能成功拆除,除了制度给力,监控系统也帮了大忙。”古城镇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局长安景岗说。
如何让隐患“看得见”?综合指挥中心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制度+技术”模式,将执法人员、执法事项、执法单位共同纳入指挥系统,并在镇域内各企业、镇直各单位、各村庄、各交通路口等安装了12个高空摄像头,792个低空摄像头,与综合指挥中心全部对接;同时,将单兵执法仪和无人机、对讲手机等执法设备拍摄的执法现场全部与综合指挥中心平台对接。在技术层面实现了执法全覆盖。
“我们村装了23个高清摄像头,村里有任何情况,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在东厂村村委会办公室,一台电脑上显示着所有监控的图像,村党支部书记张朝胜说,自从有了监控,村里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基本没有了。
116名执法监督员,矛盾“发现早”
“把烟掐了啊,地里这么多庄稼,着火了可不是闹哩!”60岁的周锡义对着地里几位村民招呼。
周锡义是东马厂村的村支部委员,也是古城镇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的执法监督员。每天,他都会骑着电动车在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巡查,一发现问题,就及时向执法局指挥中心汇报。
除了日常巡查隐患,无论谁家有了困难和矛盾纠纷,周锡义都会热心地帮助调解,村民都叫他“帮大哥”。“这不,村里有两家闹别扭哩,上午刚跟执法局的人一起帮着调解好。”
据介绍,执法局成立以来,实行了执法人员分包片区责任制,将古城镇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4名执法人员分包。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古城镇在76个行政村确定了116名像周锡义这样的执法监督员。
“在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探索中,执法局的职能并非单纯执法。”文勇说,过去,由于执法交叉、重叠、力量不足等原因,造成村民诸如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今,综合执法体制与社会治理体系捆绑在一起,将执法重心向一线下沉,能及时发现、排查各类问题,把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正逐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记者 尹翠莉 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