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网络 » 正文

全球报道:从一夜刷屏到隐私爆雷,AI换脸软件如何ZAO起来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03  来源:搜狐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从一夜刷屏到隐私爆雷,AI换脸软件如何ZAO起来的?文 |张靖天事件概述:近日,一款名为“ZAO”的AI换脸APP在网络中受到

原标题:从一夜刷屏到隐私爆雷,AI换脸软件如何ZAO起来的? 

文 |张靖天

事件概述:

近日,一款名为“ZAO”的AI换脸APP在网络中受到较高关注,不但风靡朋友圈,甚至一度入围了App Store免费排行前三名。

用户只需上传一张清晰的正面照片,即可将该面孔与大量影视片段中的明星面孔进行孔置换,不少用户选择将自己面孔上传网络,以进行“换脸”娱乐。然而就在该软件一夜爆红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AI换脸”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

网络热词图

根据对相关数据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曝光量较多的词汇包括AI换脸、ZAO、肖像权、识别、涉嫌、风险、盗刷、法律等,反映出舆论对本次事件的主要关注点。整体走势来看,该话题于31日中午前后到达舆情峰值,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和信息安全问题被媒体和网民进一步探讨,舆情态势持续波动,使该话题多日成为网络热点,舆情发酵按照ZAO App走红网络遭质疑——修改用户协议——官方回应致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AI换脸软件“ZAO”在全网迅速爆红后被质疑

时间: 8月31日

图:第一阶段全网舆情走势(红色区域)

在“ZAO”App被指该用户协议条款中蕴含猫腻,若使用不当将面临侵权、盗刷等方面的法律风险,业内大V呼吁用户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勿轻易跟风上传自己人脸信息。

图:知名法律博主提出质疑

同时,支付宝针对AI换脸引发的安全问题及时发声,表示目前各类换脸软件都无法突破刷脸支付,账户被冒用属于极小概率事件,支付宝会通过保险公司进行全额赔付。

图:支付宝官方回应

但AI换脸技术所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依然使公众产生了担忧,权威媒体相继发布报道表达看法。

第二阶段: ZAO App针对舆论质疑做出回应

时间:8月31日晚-9月3日上午

图:第二阶段全网段舆情走势(绿色区域)

针对“AI换脸”话题引发的舆情,ZAO方面在该时段未对此做出说明,但ZAO App于31日晚间修改了部分用户协议条款的内容并新增了“特别提示”。

最具争议的用户协议第六条第二款中要求用户须授予 ZAO“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许可的权利”的字段现已删除。同时AI换脸App ZAO已被微信屏蔽分享链接,提示的理由是“被多人投诉”。

尽管企业在舆论压力下对其用户协议进行了部分修改,但风险依然存在。新华社9月2日发布文章《账户被盗窃、名誉遭侵害、无端“被贷款”……AI“换脸”游戏时,你知道“丢脸”的后果吗?》,内容针对用户一旦“丢脸”(上传自己的高清照片),将面临的三大风险进行梳理。

对此,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建议,要加快建立人工智能算法的安全评估制度,对不同场景下AI“换脸”技术进行评估,解决相关技术滥用问题。

此外,北京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以及光明网等均发布了相关报道并进行评论。

第三阶段:ZAO官方首次回应隐私问题,不会采集面部信息,更不会产生支付风险

时间:9月3日10时29分起

图:第三阶段全网舆情走势(蓝色区域)

9月3日10时29分,@ ZAO官方助手发布文字版回应,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ZAO致歉# 成为最新的热点话题,多家媒体和微博大V对相关消息进行转发,同时众多网民参与有关“换脸软件”的投票并参评。

图:ZAO官方致歉微博消息

微博舆情分析:

图:“AI换脸”事件微博舆情走势

从AI换脸的App走红到被质疑,8月31日起舆情在网络中持续发酵,截至9月3日15时,新华社、北京日报、新京报、人民法院报、光明网、证券时报网、新浪网、财经网、澎湃新闻等多家权威媒体重点关注此事件,并在各渠道发布报道,相关消息在网络各平台广泛传播,带动网民积极参与到微博平台的评论。9月3日该事件的最新话题为“ZAO致歉”,相关消息在持续被传播、热议。

图:博主地域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的微博用户关注热情最高,此外山东、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的网友活跃度也在全国处于较高位置。

图:本次事件影响力前十的微博博主

众多业内人士、媒体账号、知名演员等微博大V针对本事件进行转发和评论,呼吁大家认真阅读用户协议,保护好自身权益。新浪科技和财经网发布主题调查,众多网民参与投票。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网民出于对协议中“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等内容,担心会带来隐私安全方面的问题。

本次“AI换脸”一事在网络中出现后迅速成为热点事件,从近几日的网民参评中可以看出,如何既能利用高科技进行娱乐,又可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是大家切实关注的重点话题。

在当今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品的同时,企业如何确保数据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并且不断完善商业伦理建设,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命题。

□张靖天(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范娜娜 实习生:龙江兰 校对:郭利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