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侵犯隐私,怎能一错再错)
9月21日晚,有网友称,她在航旅纵横App上选座后,有陌生人向其发送骚扰信息,自己也可以通过航旅纵横查看航班上其他乘客的名字和头像。9月22日,针对用户关于平台隐私泄露的质疑,航旅纵横发布微博回应称,该功能是默认关闭的,在本人没有开通虚拟身份前,他人无法看到用户的信息。用户可以随时修改、删除虚拟身份,关闭该功能。
这不是航旅纵横第一次因为隐私泄露被推上风口浪尖。去年,航旅纵横因为上线的“虚拟客舱功能”早就遭受过一轮舆论的口诛笔伐。年龄、星座、常选座位等信息,甚至还包括了常住地。航旅纵横飞行热力图还能显示用户的历史飞行地点及频率等隐私信息。一款航旅类App可暴露的用户隐私已经足够让人细思恐极。
社交,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意味着一本万利的生意,社交生根就能创造商业的一切可能性。头部玩家争得面红耳赤,中小玩家也常常反复试水。工具类App搭载社交之所以让人产生不适,在于用户对这类App使用目的单纯,往往针对某一特定功能,但App随意“捆绑”则将用户置于“被利用”的处境。
从航旅纵横的“一错再错”到早年蚂蚁金服“错了就是错了”,从近期换脸App ZAO引发肖像权泄露到AI监控学生表情引发争议,当技术一路狂飙突进的时候,比个“剪刀手”都可能泄露个人隐私,平台顺水推舟,谁都无处遁形。在身份信息近乎透明的大数据时代,只收集不保护的趋势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互联网大数据有一天可能亲手“杀死”用户。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责任编辑:周馨怡_NB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