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居民放开购房,大湾区从经济融合走向社会融合
视点
这一系列惠港措施,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以往的经济融合为主,转变为在经济融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湾区内部的社会融合。
据新华社消息,11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北京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介绍了三类16项下一阶段将展开的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包含有关便利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房屋、支持香港居民在内地便捷使用移动电子支付等内容。
这一系列惠港措施,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以往的经济融合为主,转变为在经济融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湾区内部的社会融合。
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香港通过产业投资,与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业融合模式。香港资本与内地的土地、劳动力相结合制造产品,然后通过香港这个国际贸易平台销往世界各地。可以说,是香港将珠三角城市带入到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此同时,香港自身也完成了以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转型。
然而,对于构建世界级的湾区经济体来说,仅有产业投资是远远不够的。一个高生产率的城市群内部,必须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整合,不仅要实现资本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互动。
单一的产业投资渠道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相反,片面强调产业投资导致“惠商不惠民”的结果,反而容易给两地社会筑起隔阂。因为,产业投资获益最大且最直接的是财团,而对于大多数香港的工薪阶层来说在巨额财富的分配面前他们无从置喙。
因此,大湾区需要新的融合模式,即由以往的注重资本引入,转向资本和劳动力引入并重。这需要扩大投资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领域。同时给予香港居民国民待遇,允许他们以个人身份到内地创业就业。后者可以帮助香港居民个体直接参与财富分配,共享大湾区发展成果。
当前,香港的支柱产业主要是贸易及物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旅游。2017年,这四个产业创造了接近60%的香港GDP,就业占比接近50%。香港的优势在服务业,他们需要内地广阔的市场做大做强,而内地也需要这些服务来加快经济转型,开放服务业市场对双方都有好处。
但是,目前在服务业领域,内地对香港资本的开放度还有待提升,即使有CEPA、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这一状况仍待改善。服务业的特征是人对人的服务,强调面对面的交流,只有服务业全面开放才会迎来一个真正的融合时代。毫无疑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香港的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必然意味着大量的香港劳动力进入内地,与管理资本相比,管理劳动力要复杂得多,因为资本是高度组织化的,而劳动力则是高度分散化的。大规模劳动力的引入,要求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予以服务和进行管理,例如,从业资格鉴定与认证、学历认证、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系统、档案信息管理、信贷资格、购房权限、子女入学等。
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积极地朝着这一正确方向发展。我们注意到,此次中央出台的惠港措施涵盖了服务、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各个领域。其中,豁免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的工作年限证明等限购条件,这一措施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都表明,未来大湾区各方将全面而系统地推进珠三角与港澳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对接工作,使得两地的人员往来更为顺畅。
有理由相信,经过中央、广东省、珠三角各市以及港澳特区各方的共同努力,大湾区的社会融合将为区域发展添加新的动力。
□谭锐(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标题:对香港居民放开购房,大湾区从经济融合走向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