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征精神深入人心
遵义会议会址。李先进 摄
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走进贵州遵义,一个个熟悉的红色文化场馆,时刻提醒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这是一座革命之城、转折之城。
每逢节假日,这些场馆里随处可见一群戴红领巾的讲解员,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声情并茂地向游客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娄山关隘。胡志刚 摄
近年来,遵义教育系统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用革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带动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让红色基因在这片革命热土上代代相传。
●传承红色基因,课堂内外润物无声
“一颗红心,永远向上”。寒假前一天,记者来到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红军小学。透过迷迷蒙蒙的烟雨,主教学楼上的红色校训分外醒目。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身着红军服饰,神态自若、仪态大方,11岁的唐鑫娓娓讲述家乡的长征故事,不时还引述经典革命诗词。在这所小学里,像唐鑫一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为了做好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娄山关红军小学联合镇里5所学校,充分发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编写了一套囊括故事、诗词、音乐在内的红色校本教材,并将其运用到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之中,让长征精神渗透到学生成长教育的全过程。
“要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从教20年,冯小丽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是少先队辅导员,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红色文化,她和同事们还设计了许多课外活动,“冲破封锁线、运送军粮等模拟活动,都是我们的特色体育项目,就是要让同学们养成不怕吃苦、团结协作、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2017年,遵义市启动“长征故事进校园”项目,以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播下精神种子,传承红色基因。经过3年努力,遵义累计培训德育校长、骨干教师640名,培养出近800名小小宣讲员。
遵义会议会址正门。胡志刚 摄
●用活红色资源,思政课实力“圈粉”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博士生,吴儒忠201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远在贵州的遵义师范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政老师,“认定了这方热土一定能让我学以致用。”
“走出校园,到处都是绝佳的现场教学点。”吴儒忠尝试以长征文化为视角,鼓励学生们自主重走长征路、参观博物馆或者红色遗址,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实践课题设计调查,探寻书本之外的红色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习体验感,更有利于启迪年轻人对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思考。”吴儒忠说。
遵义师范学院还把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编写了《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长征精神》等特色教材。“这些课生动有趣,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进取之心。”作为一名电气专业的工科生,梁智超上思政课的兴致一点也不低于专业课。他说,从红色文化中能领悟出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每年都有一大批毕业生奔赴基层工作,红色基因将成为他们踏实走好人生路的不竭动力。”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波介绍,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红色育人”已成为最鲜明的办学特色。2019年,学院有3名思政课教师获省级、国家级奖项,其中1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融入红色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以前主要靠课本和影视剧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红色文体活动后,我们主动学习红色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黄光景是遵义市第十九中学初三学生,课余最喜欢跟父母及同学探讨红色革命历史,对英雄故事、经典战役更是如数家珍。
为了将“红色遗址”搬进校园,2016年,遵义市第十九中学在启用新校区时,特意搭建了一个红色文化展厅。“围绕长征主题,学校每年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赛、合唱大赛等红色文化活动。”校长邹洁说,学校利用遵义红色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优势,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培育,遵义市各级各类学校围绕红色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红色校园育人特色。如今,全市大中小学校正通过创办“红色之声”广播站,组建“红色艺术团”,开展讲红色故事、演长征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走进学生课堂。
“体验才是最好的传承。”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曾润云介绍,为了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遵义正在建设一个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并依托其持续开展长征故事进校园工作,打造全国知名德育品牌,以培育更多有文化、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遵义人。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1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