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北 » 正文

全球河北频道: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新城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新城区随着《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布,未来之
原标题: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新城区

随着《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布,未来之城的美丽容颜渐渐揭开面纱。

如何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新城区?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相关专家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

● 织就城绿交融中国画卷,开启生态宜居新模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优美的社区环境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首要条件。

中规院院长杨保军表示,两个规划打破传统城市规划设计思维,创新采用“先生态、后城市”方式,这是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生动体现。

蓝绿是雄安底色,这里将是蓝绿交织、水城共融。

起步区规划,尊重自然,随形就势,大规模植树造林,恢复大溵古淀,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编织城市生态绿网,形成“一环、一心、两轴、多廊、绿网”的绿色空间结构。融合城、水、林、田、淀等特色要素,深化“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格局,形成“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城市空间意象。

启动区延续起步区“北、中、南”功能分区结构,通过南北向中央绿谷串联,集中布局城市核心功能。以“双谷”生态廊道为骨架,以城市绿环串联六个社区,形成“一带一环六社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绿色生活,诗意栖居。打开起步区和启动区规划图,仿佛走进电影里绿色的“童话小镇”,颜值高、气质佳。

这是多少都市人向往的美丽家园:出门见绿,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

中规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介绍,起步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统筹生态功能修复和城市景观建设,整合各类生态资源要素,强化用地管控,构建以生态绿环、绿心、绿廊、绿网为支撑的绿色空间架构,形成功能多元、布局合理的生态空间系统。

启动区规划编制,着力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顺应自然、随形就势,规划形成“秀林、绿谷、淀湾”的生态空间骨架。

在城市公园绿地方面,均好布局各类公园绿地,人均城市公园面积大于20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大于50%。

中规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殷会良表示,在启动区和起步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尊重自然本底,保持区域的健康自然水文循环,全过程保障水系水质。

起步区突出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强化节约优先、科学开源、循环利用,保障高品质供水,完善防洪排涝安全体系,保护水生态环境,营造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安全绿色的城市水系统。

统筹流域防洪体系,协调上、下游洪涝水安排,按照创造“雄安质量”的要求,高标准建设起步区防洪排涝系统,保障起步区防洪排涝安全,确保千年大计万无一失。按照流域协同、分区设防、重点保障的原则,建设安全、韧性的起步区防洪安全体系。采取“蓄、疏、固、垫、架”等综合措施,保障起步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罗鹏飞说,构建纵横相连的启动区水系,分级调控水位水量,全过程保障水系水质,实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建设4条南北向排涝主干通道,2条东西向涝水疏导传输通道,兼具雨水滞蓄、水质净化、景观塑造和休闲游憩等功能。

水清、地绿,更要自由呼吸。这个蓝绿环绕的公园城市,还将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打破城市热岛环流,将白洋淀凉爽、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城市中心。

展望这座未来之城主城区的生活场景: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 提供优质共建共享公共服务,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

“步行5分钟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送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解决。”中规院总规划师朱子瑜说,未来启动区将形成层级合理、生活便利、智能共享的城市生活圈。

——社区中心,配置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中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设施,形成15分钟生活圈,满足一站式公共服务的要求。

——邻里中心,配置小学、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形成10分钟生活圈,服务半径约500米,覆盖范围约1平方公里。

——街坊中心,配置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幼儿园、社区文化活动站、小型多功能运动场等,形成5分钟生活圈。

朱荣远介绍,起步区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入京津高质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设优质共享均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构建全龄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建立租售并举和多元化住房供给体系,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能共享、宜居宜业的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主城区。

起步区将按照分级配置、混合兼容的原则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均衡、优质、高效。建设“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全龄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朱荣远介绍,启动区规划构建功能布局合理、街道宜人有序、公共空间开放共享、特色节点活力多元的整体格局;科学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10分钟、5分钟城市生活圈,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优质、共享、均好。

起步区和启动区将建立多元住房供给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保障基本、兼顾差异、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建立多元住房供应体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形成供需匹配、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支出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应格局。创新购房与住房租赁积分制度及相应的租购同权制度,为各类人群提供“可进入、可选择、可支付、可持续”的住房获取渠道,实现住有所居。

“城市,是百姓幸福生活的载体。起步区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全龄友好的无障碍环境,把打造宜居环境落在每一寸土地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工作人员杨松说。

这将是一座对人友好的城市,落实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保障老人、残疾人、儿童等各类人群的需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优质、共享、均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的新需求。

“按照标配、增配、选配三种方式差异供给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朱子瑜解释,标配设施强调参照国家规范标准,保障基本城市服务;增配设施则高于规范标准,充分体现雄安特色;选配设施侧重弹性引导,依据城市特殊需求选择性配置。

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空间等方面,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保障老人、残疾人、儿童等各类人群的需要。社区公园采用无障碍设计,配套体育健身、儿童游戏、老人康体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步行和自行车道路沿线种植连续的遮阴乔木,铺装连续、平整、防滑,无障碍设计全面覆盖。

针对学龄儿童,启动区规划提出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依托绿道打造安全无障碍的学径网络。学径与机动车完全隔离,无障碍设施全覆盖,地面铺装保证连续、平整、防滑,营造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沿线建设儿童活动场地、配套体育设施等多样化公共空间,推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针对老年人,合理布局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多元化、多样性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规划建设集养老护理、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

“这里将按照尺度宜人的规划原则,建成优美、安全、舒适、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宜居宜业、全龄友好。”殷会良激动地说。

● 倡导绿色出行模式,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高效交通体系

绿色交通是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新城区的重要理念。启动区和起步区规划设计充分体现绿色交通理念,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高效交通体系。

“雄安城际站位于启动区,并通过水系连接白洋淀,形成城淀相望的格局。高铁从雄安地下穿城而过,市民出了站可直接步行上班,乘客出了站可直接乘船欣赏淀泊风光。”对于起步区将构建的快捷高效交通网,杨保军如此描绘。

两个规划在人们出行方面作了周密安排,起步区、启动区将率先实现绿色交通出行比例90%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80%的目标。

杨保军表示,起步区将优先布局公共交通网络,强化公交机动化出行中的主导地位。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及各类交通设施,充分利用智能交通技术,构建起步区以公共交通为骨干、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出行模式。

“在以往城市同类型规划中,一般是写‘鼓励公交’,而不是‘保障公交’。而鼓励公交与限制私家车博弈的时候,往往是私家车胜出。”朱子瑜说,起步区鼓励绿色出行,制定绿色交通政策,通过全面保障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需求、有序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合理管控停车,实现起步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90%的目标,打造起步区便捷、安全、绿色、智能、高效交通体系。

朱子瑜表示,起步区将因地制宜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快速高效的公共交通专用通道,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增强安全、便捷和舒适度。

启动区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及各类交通枢纽场站,倡导“公交+自行车+步行”的绿色出行模式,率先实现绿色交通出行比例90%的目标。

专家指出,启动区道路设计保证行人优先,道路断面设计优先保障慢行空间,按人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的次序分配断面,慢行和景观空间整体控制在50%左右。启动区规划了公交专用道,依托公交型单元集散道路布局骨干公交走廊,覆盖10分钟生活圈;组团连接道路设公交专用道,服务组团间长距离联系。此外,启动区布局“快线+干线+支线”三级公交网络,公交站点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100%。

启动区对道路慢行空间进行了规划。在市政道路红线内高标准布置慢行空间,单侧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米,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小于2.5米,覆盖各级城市道路。城市干路通过绿化隔离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空间,保障各类交通独立有序、互不干扰。慢行交通优先采用平面过街,过街设施间距不大于150米。道路慢行空间全面实施无障碍设计。

“建立智能化需求响应型的公交系统,把公交车开到居民楼下,解决公交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殷会良说,智能生成线路,实现公交调度方案的自动化生成和实时优化,提供地块到地块的公交服务,构建以公交为核心的“出行即服务”系统,降低居民对小汽车的依赖,让交通“慢”起来、城市“快”起来。(记者原付川)

(责编:陈思危、史建中)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