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捐赠、登记排查、科普宣传、心理辅导、代买代送、文艺创作……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人,从繁华都市到广袤乡村,疫情发生以来,在一线前沿、你我身边,总能见到志愿者奔波忙碌的身影,他们用爱与善发出光和热,驱散着阴霾,传递着温暖。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站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7周年、雷锋诞辰80周年的时间节点放眼望去,他这滴“水”,在其精神发祥地已化作向上向善的汪洋大海。
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志愿者超500万人,此次战“疫”中,直接参与者达150余万人。危难关头,他们围绕国家所需、百姓所盼,勇向险中行、敢往火线冲,聚沙成塔、涓滴成河,使雷锋精神熠熠生辉、绽放光芒。现象背后,彰显出这样一个事实:58年前,那个不幸倒下的身影,在新时代,仍以强大的力量塑造着人们的心灵世界,构筑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旨归,他们生动地诠释着个人与社会、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的人生命题。所以,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学雷锋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不断丰富拓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全社会广泛参与、各方面共同支持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推动雷锋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发扬光大。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效、发展的态势,得到了最真实的检验和最充分的体现。
更加全民化。无论东西南北、城市农村,老中青少齐上阵已成普遍现象,年轻人虽仍是主力,但各年龄段的人数都在增加。“人人可为”,日益凸显。
更加组织化。此次参与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共有3万多支,与过去的零星分散、临时突击不同,成“建制”、成规模已是主流,这使响应速度、动员水平大幅提升。
更加专业化。扶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治安、救援,抗“疫”中,一大批拥有不同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按需求配置资源、精准对接。这表明,志愿服务正由“数量”向“质量”迈进。
更加信息化。大连的一个志愿者团队,在市文明办、慈善总会的支持指导下,一个月来线上募集款物总价值突破9000万元,参与人次2.5万。此外,特殊时期,在尽量“少见面”“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屏对屏”提供答疑解惑、精神慰藉等服务,也效果显著。网络的无远弗届,使志愿服务释放出了更多能量,带来了新的增量。
总有人问,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观念多元、价值多元的当下,雷锋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应以何种方式、何种载体更好地去传承与弘扬。疫情中的志愿者们,无疑给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答案。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雷锋。如果我们用历史的望远镜回顾过去,会清晰地发现,雷锋精神是在不断续写的“精神谱系”。它的“内核”始终未变,但形式载体一直在变,能够不断地契合时代潮流、回应时代诉求。这变与不变,正是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来吧,加入志愿者队伍!做个新时代的雷锋传人。不怕善小、不怕事微,我们播下的每一颗文明之种,汇聚起来,就会成长为一望无际的“道德森林”。这,是辽宁振兴发展深沉、磅礴、不竭的精神力量。
80,雷锋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