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全球报道:青岛济南角逐 如何撑起“缩水”的山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07  来源:新浪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青岛济南角逐 如何撑起“缩水”的山东?3月3日,山东发文明确要求,“济南、青岛中心城区尽快放开落户限制”。 山东省发

原标题:青岛济南角逐 如何撑起“缩水”的山东?


3月3日,山东发文明确要求,“济南、青岛中心城区尽快放开落户限制”。

山东省发布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这是今年以来,两座城市在省级政策层面的再度“同框”。就在上月中旬,山东发布相关政策,再次明确“支持济南、青岛市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提高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政策频出背后,是山东近年来的尴尬境地。经济上,和广东、江苏的差距逐渐拉大,领先“追赶者”浙江的优势却进一步缩小。人口连续流出,眼下已有16座城市的市域总人口突破千万,而山东“双子星”无一在列。

超级城市的缺位,被认为是山东在吸引资源上明显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一系列的政策,正试图打破山东均衡发展的模式,让其过渡到强省会与超级大城市为核心的时代。

谁距离“特大城市”更近?

人口规模是衡量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主城区人口,更体现出一座城市的规模,反映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周边的能力。

此次山东“点名”要求青岛和济南放开中心城区落户限制,有一个省级规划背景——《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济南、青岛两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均达到500万人以上,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据统计,2016年济南和青岛城区人口数分别为329.24万、298.94万 ,2017年城区人口数分别为336.32万、336.10万。虽然济南的城区人口规模略占优势,但二者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变化发生在2019年1月,莱芜市正式并入济南,济南区划面积由原来的7998平方公里增为10244.33平方公里,总人口也由732.12万人升至869.75万人。

济南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曾分析:如果计算城区常住人口的话,需要剔除平阴县和商河县,这两个县常住人口约100万左右,所以目前济南城区常住人口应该在700多万。

这一数据显然已经超出特大城市“及格线”。从这个角度看,济南在人口方面的压力不算太大。

再看青岛。2018年末青岛全市常住总人口939.48万人,增长1.1%。其中,市区常住人口635.25万人,增长1.6%。

官方虽未公布城区人口数量,但一般来讲,城区人口的划定范围比市区范围更小,对应的人口数量也会更少。也就是说,城区人口500万的特大城市标准,青岛或许才刚刚“压线”。

在此次《实施意见》中,第一板块是推进城乡要素融合。给出济青两城的施策方向包括: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确保有意愿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等。

除了转移农业人口,另一方面在于对外来人口的引入。刚刚过去的2月份,青岛连续推出2项相关政策。

2月21日夜间,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促进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实施意见》,将“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门槛从专科生放宽到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已落户的可享受本市购房、申请人才公寓等政策。

2月25日,青岛又出台加强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实施意见,提出今年全市将建设和筹集不少于10万套人才住房。这一目标,是青岛去年计划新建人才公寓数的5倍。

济南冲刺万亿 青岛“挤水”

作为山东经济格局中最耀眼的“双子星”,济南与青岛的经济数据仍是关注的重点。

2019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11741.31亿元,增长6.5%。2018年的数据修订后,由原来的12001.5亿元变为10949.38亿元,核减千亿元左右。

在“同量级”的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夹攻”下,青岛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的位次大概率将下滑至15名左右。

有业内人士分析,除开经济数据修订的因素,青岛自身没有用足用好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级政策利好等原因,也是导致其“元气大伤”的重要原因。

上周,山东召开的一场关于自贸试验区和上合示范区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就曾直指“两区”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明确“要深入总结、深刻反思,全面梳理存在问题,一项一项研究解决”。

与青岛相反,以往“存在感”并不算强的省会济南,成为2019年GDP排名上升最多的城市之一。在全国城市GDP排行榜上,二者的位置正越靠越近。

济南、青岛GDP数据对比(单位:亿元)

济南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为9443.4亿元,增速达7.0%,比青岛高出0.5个百分点,距离万亿级城市仅一步之遥。

对此,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分析表示,

从区位条件看,随着国内市场和内向型经济日渐强劲,内陆城市相较于沿海城市的相对劣势正不断减弱,与此同时,内陆地区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拥有广阔内陆腹地的济南优势也随着愈加凸显。

“加之近年来省级层面对省会济南的关注和扶持力度较大,城市自身发展决心越发坚定,济南未来的发展潜力还很大。”董彦岭表示。

以“双核”格局带动都市圈发展

有人把山东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归结为山东到了“最着急的时刻”。

随着广东、江苏相继晋级“10万亿俱乐部”,山东却陷入“前后夹击”的尴尬状态。2019年站在7万亿台阶上的山东,增速仅为5.5%,不及“后来者”浙江、河南、四川等省份。

而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来看,山东还位列全国下调幅度最大的省份之一——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修订为66649亿元,比初步核算数“缩水”9821亿元,总量下调12.8%

长期以来,在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中,山东位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三面夹击之下,使其发展面临较强的竞争压力。因此,有观点认为,实现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增长,首先要从内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以城市群的力量解决“内忧外患”。

当前,中心城市尤其是国家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以西安、郑州为例,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其人口、经济快速增长,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对周边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而作为一个GDP超过7万亿的大省,山东目前仅有一个GDP过万亿的城市青岛,和一个准万亿级城市济南。这两者的体量与广东、浙江等省份中心城市相比,龙头带动作用偏弱。

早在今年初,2020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就已明确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整体目标是“以同城化为方向,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子系统,几乎囊括了山东半岛最具实力和潜力的城市。”

在董彦岭看来,通过打造半岛都市群,将对提升山东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我国南北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昂起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龙头,具有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鲍一凡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